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独山县麻万镇创新推出“宣、排、调、访、包”五字工作法——
让矛盾纠纷在阳光下化解
  ■ 记者 罗翔
  在基层治理的战场上,矛盾纠纷犹如暗礁,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今年来,独山县麻万镇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深耕基层治理实践,创新推出“宣、排、调、访、包”五字工作法,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交出了一份“预警在前、化解迅速、群众满意”的平安答卷。
  “宣”字为先,从源头止纷争
  “现在网格员天天在群里发案例,赶场天还有人专门讲法,遇到事儿知道该找谁、按啥规矩来了。”麻万镇居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了当地普法宣传的实效。
  “如何从源头上止纷争?关键在构建分层递进的纠纷解决体系。”麻万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白隆龙说,麻万镇将法治宣传作为矛盾预防的第一道防线,线上线下齐发力。
  线上,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网格员、联户长定期在网格微信群推送民法典解读小视频、邻里纠纷调解案例,让法律知识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线下,麻万镇借助每年的“4·15”国家安全教育日和平常的赶场天等节点开展集中宣传,从宪法精神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从交通法规到禁种铲毒,内容覆盖群众生产生活各领域。更巧妙的是,调解员在化解纠纷时“边调解边普法”,把每一次调解都变成生动的法治课堂。如今,“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已成为麻万镇群众的共识。
   “排”字为基,深挖隐患苗头
  “矛盾就像地里的草,早发现才能早拔除。”这是麻万镇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摸清矛盾底数,该镇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排查体系。
  “以排查为导向,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麻万镇四级调研员黎俊彬表示,麻万镇充分发挥社区“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熟悉组情民情优势,按照“抓早、抓小”原则,全面排查潜在的“风险点”,变“上访”为“下查”,变“坐等”为“登门”,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和意见,严防矛盾纠纷升级恶化。
  在基础排查中,乡村振兴工作队、公安干警、司法人员联手,重点排查资源分配、经济往来、劳资关系等民生领域纠纷;网格员、联户长则化身“千里眼”,及时捕捉社情民意。在重点领域,镇政府主动对接重点项目、移民安置区、拆迁工地等单位,倾听周边群众诉求,将征地补偿、施工扰民等潜在矛盾化解在萌芽。“去年以来,通过提前介入,该镇成功避免了3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黎俊彬说。
  “调”字为要,高效化解纠纷
  “没想到镇里调解这么给力,三天就把我们僵持了半个月的工资纠纷解决了!”务工人员李师傅的感激,源于麻万镇强大的调解阵容与规范的调处机制。
  2019年9月24日,贵州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分2次向独山农商银行分别借款980万元、1700万元,借款期限均为6个月,自2019年9月24日起至2020年3月23日止。截至2023年5月12日,该公司仍拖欠上述2笔借款合同项下利息共计137万元未归还。
  为了避免该企业征信受到影响,独山县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麻万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采取上门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动员农商行在利息上作了一定的让步,同意企业分期支付,缓解了资金运转压力,让企业渡过了难关。
  如今,麻万镇着力建强“专业+群众”的调解队伍,建立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8个,招聘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增派23名基层社会治理干部充实一线,并按7个村(社区)分3片,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带队指导,让调解力量沉在基层。镇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指挥部”作用,对警情、社情、访情、平台工单“四情”分析研判,协调司法、公安、妇联等部门联动,形成“多元调解”合力。而“四级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更让化解过程有章可循:村(社区)先调,未果则由镇司法所、派出所等介入,疑难纠纷还会启动联席会专题研判,同时报县综治中心处置,镇级积极对接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四级调解,确保“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
  “访”字为续,跟踪巩固成效
  “我们通过建立回访机制,以回访促履行。针对重大疑难复杂及涉及履行责任的纠纷,逐一核实协议履行情况,了解未及时履行协议的问题所在,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访问等方式督促当事人履行责任。”据麻万镇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李文艳介绍,针对短期内未能化解的纠纷,通过回访了解当事人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调解方案,与当事人沟通交流讲政策、讲法律、以案释法,双方有调解意向的及时组织再次调解。
  “调解不是一调了之,得盯着双方把协议落到实处。我们还针对已化解案件设置1-2个月的‘观察期’,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李文艳说,回访中,工作人员还会再次普法,听取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意见。去年,某村两户因宅基地纠纷达成和解,回访时发现一方未按约定拆墙,调解员当即组织二次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履约。这种“闭环管理”,让纠纷化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包”字为责,压实岗位担子
  “群众有诉求,最怕‘踢皮球’。做好基层多元纠纷实质化解,关键在于压实责任,发挥关键少数作用。”白隆龙表示,为严防“民转刑”案件,麻万镇实行“一案一专班”制度,每起矛盾纠纷都由包村领导、村支书、网格员三人组队,全程负责调查、化解、回访。
  “责任到人,压力才到心。”该镇驻村干部坦言,过去个别纠纷因责任不清导致拖延,如今“包保制”让每个人都有了“硬任务”。数据显示,实行该制度后,麻万镇矛盾纠纷化解率不断提升,无“民转刑”案件发生。
  基层是矛盾纠纷的“发源地”,也是化解矛盾的“第一线”。从普法预防到跟踪回访,从多元调解到责任包保,麻万镇的“五字”工作法,既传承了“枫桥经验”的精髓,又融入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智慧。这套“组合拳”让矛盾纠纷在阳光下化解,让平安幸福在群众家门口扎根,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