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村规民约中的生态智慧
  ■ 通讯员 冯哲 曹杨军 杨峰
  7月25日,清晨。清水江畔,苍翠碧绿,薄雾笼罩下的锦屏县文斗苗寨,600多棵参天古树环绕四周,300多幢木质吊脚楼掩映在古树翠竹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宛如世外桃源。
  一大早,文斗村的护林员姜冠奇踩着露水巡山。他手里没有执法证,只有一卷发黄的牛皮纸,上面用毛笔工整写着寨子的“铁律”——《村民自治合约》。
  文斗,苗语的意思是“树岭”,共有林地面积8400多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现存明清林业契约3万余份,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其村规民约被写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近年来,文斗苗寨在其“诚信、和谐、生态、法治”精神内涵的滋养教化下,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有银杏、红豆杉等30多个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00多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在此不断延续。
  在文斗古寨门有一块刊刻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的“六禁碑”,虽然历经风霜但字迹依稀可辨:“禁:不拘远近杉木,吾等依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在“六禁碑”旁,还有一块比“六禁碑”晚立10多年的环保碑,碑文对林木管理作了规定:“此本寨护寨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
  “这些古碑,就是文斗保持绿水青山的密码!”村主任姜昭贵一脸自豪地说。
  2000年,曾有客商出资100万元购买文斗20棵红豆杉,被果断拒绝;2001年,为保护红豆杉,文斗人修路宁愿弃直取弯;2004年起,村民自发建立村级“绿化基金”,鼓励种植珍稀树种,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2008年特大雪凝灾害期间,文斗人用木棍敲冰除雪,用稻草裹树御寒;2015年,文斗村对《村民自治合约》进一步细化生态责任,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实施追责与惩罚,形成“村民共议—制度约束—全民监督”的闭环管;2022年文斗小学开展“1+1”保护古树名木志愿服务活动,让生态环保理念从小培养……如今,村落保护、环保理念及护绿举措的付诸实践,已根植在文斗人的血脉深处,促成了文斗这个天然绿色宝库。
  站在寨口的“生态誓言碑”前,文斗村村民杨金英笑着说:“以前觉得穷才护林,现在明白,林子就是存折,风景能当饭吃!”
  文斗茶场里,七八个身着靛蓝苗绣的妇女,边唱着古老的山歌边灵巧采摘。她们翻飞的指尖下,嫩芽簌簌落入竹篓,60亩新茶园在云雾浸润中泛着油亮光泽。这片2023年开垦的“希望田”迎来采摘,得益于海拔600-800米的高负离子环境,茶叶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产区,茶树叶片肥厚、茶香清冽,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文斗村大力发展草珊瑚、魔芋、绿茶等产业,寻求以“绿色+”破局。除茶园外,1000亩林下草珊瑚长势喜人,民宿康养产业也初现雏形。
  从古树掩映的环保传奇,到绿色产业的致富新路,文斗苗寨正以青山为卷、绿叶为笔,书写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答卷。
  此外,文斗村依托底蕴深厚的文化瑰宝和丰富多彩的自然珍宝,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唱好“民族歌”,读好“契约书”,创建“锦屏文书+”乡村旅游品牌,锦屏文书+民俗节庆、+寻古研学、+林下康养、+户外运动、+观光休闲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正迸发出无限生机。
  文斗苗寨只是黔东南州众多村寨村规民约中的“生态法典”的一个缩影。目前,黔东南州已有300余个村寨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黔东南的苗族、侗族等世居民族,自古就有“靠山吃山、敬山养山”的传统,其生态智慧凝结的“议榔”“款约”等自治制度被写入现代村规民约,形成独特的“绿色治理”模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