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寨沙侗寨。通讯员 王勇江 摄 ■ 记者 任莉 通讯员 冉敏
静静地依偎着梵净山山麓,清澈的太平河从门前缓缓流过,三五游人在河畔古树下纳凉戏水……这是7月25日记者跟随2025年全省人大环资工作座谈会暨第十三次贵州环保行活动调研组一行,走进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寨沙侗寨看到的如诗画卷。
这个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景区大门3公里的寨子,百年古树与侗族吊脚楼相映成趣。森林覆盖率达82.26%,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2万-16万个,有“天然氧吧里的文化聚落”美誉,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省内外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旅游。
近年来,江口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生态优势转化”核心命题,通过监督问效、代表赋能等举措,推动寨沙侗寨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旅游发展之路。
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后,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直接影响依偎在梵净山下、挨着锦江流域支流太平河畔的寨沙侗寨的规划管理、旅游发展、群众增收,以及生态优势和旅游优势的双向转化。
江口县人大常委会连续7年听取江口县人民政府对《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两件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报告,并形成专题询问审议意见及问题清单,提出50余条问题、建议交江口县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办理落实,组织代表进行集中视察,确保询问问题整改“销号”,力求问后“办出实效”。
同时,对景区的食品安全、油污排放、旅居产业、旅游产业化、民族文化挖掘、全域旅游、人居环境治理等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开展锦江流域、梵净山保护区巡河护河、环境整治、“两清两改两治理”代表视察、环保行活动等100余次,激活人大监督“一池春水”,展开了一场人大监督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
如今,在江口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持续助力下,寨沙侗寨的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文艺实景演出、侗族民俗风情表演、音乐啤酒节、文创旅游产业创作与展示等旅游业态活动轮番上演。这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丰富了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景美、业兴、民富”的生动图景正在寨沙侗寨徐徐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旅游发展资源后,当地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村民通过参与民宿经营、非遗展演、农产品销售等,全寨8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梵净山村党总支书记杨历说。
据统计,2024年,寨沙侗寨接待游客32.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86.72万元。
从“养在深闺”到“游人如织”,实践证明,生态优势并非“沉睡的资源”。通过人大制度保障、监督推动与代表赋能,寨沙侗寨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未来,随着人大持续聚焦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这座侗寨必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