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江县第四届校园足球三级联赛中,德江十小代表队合影。 ■ 记者 姚强
“压住!别让他们起脚!”7月4日下午,德江县第十小学6500平方米的标准足球场上,欢呼声、呐喊声浪几乎要掀翻夏日的天空。六年级(2)班的球员们围着球门混战嘶吼,12岁的张腾黝黑的脸颊上挂着汗珠,猛地一个滑铲断下足球,带着风冲向对方球门——这场班级联赛半决赛,早已燃至白热化。
这片沸腾的绿茵场背后,藏着铜仁校园足球的蓬勃生长。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贵州225所学校上榜,其中铜仁26所,而德江县第十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始建于1964年的德江十小,从官庄中学到乐泉学校,再到如今的县直属第十小学,50余年岁月里,足球运动渐渐晕染成校园最亮眼的底色。11023平方米的校园里,41名教职工守护着567名学生成长,而那片绿茵场,更是成了孩子们放学后脚底板最惦记的地方。
“张腾刚转来时总趴在桌上发呆,不爱说话,现在可是球队的主力后卫。”场边的体育教师冯老师笑着说。3年前的足球兴趣课上,老师发现他追着球跑时眼里闪着光,便拉他进了社团。如今的张腾,球技见长,性格也像被阳光晒透的棉花,“每次进球,队友们抱成一团喊,那种开心,没法说!”这样的蜕变,正是德江十小“以足球影响孩子一生”理念的生动注脚。
作为铜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
代表,德江十小的绿茵场藏着一套成熟的“以球育人、以球促长”体系——2025年德江县第四届校园足球三级联赛中,女足斩获“三等奖”,男足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这些荣耀正是其育人成效的印证。如今,该校正朝着“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树品牌,让足球影响孩子一生”的目标稳步前行。
为了让校园足球走稳走远,学校专门组建了领导小组: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政教处负责人及体育教研组长共同参与。领导小组定期开专题会,既定长远规划,也设阶段目标,为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护航。制度层面更不含糊,从教学管理、课余训练到赛事组织、安全防范,学校在足球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完备体系,并根据实际动态优化,让每一步推进都有章可循。
夯实了管理根基,学校又为足球“培土施肥”,全力浇灌特色品牌。在教学普及上,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每周额外增加1节足球兴趣课,还将足球融进大课间、课外活动。足球社团、班级联赛、足球文化节……多样形式让足球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目前,全校超过20%的学生参与足球活动,每周踢球时间不少于3小时,真正实现“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活动,人人能参与”。
师资提能方面,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外聘专业教练;定期开展教研,每年给老师1至2次外出培训机会,持续打磨教学与训练水平。赛事训练中,学校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积极“走出去”与同层次学校交流合作;每年办校内班级联赛、年级挑战赛,保证每个班级年参赛不少于4场;积极参加县级比赛,挖掘好苗子,向高一级特色学校、专业队输送人才,为学生搭起更宽的成长平台。文化浸润上,每学期的足球主题文化活动,及时报道动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让拼搏、协作的足球精神,悄悄住进孩子们心里。
这些努力换来的成效显而易见:适龄学生体质合格率超95%,优良率达60%以上。而专项体育经费的持续投入、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更给了校园足球踏实向前的底气。
场上的比赛终场哨响,六年级(2)班以2:1绝杀。队员们扑在草地上欢呼,汗水混着青草香,成了这个夏天最鲜活的记忆。
这样的故事,正在铜仁26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里上演。它们或许场地大小不同、师资配置有别,但都在践行同一个信念:足球不只是奔跑与进球,更是课本外的“成长课”——教会孩子协作,读懂坚持,懂得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