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百年石碑蕴藏的善治智慧
  ■记者 贾华
  “山中树木严禁砍伐”“不遵禁者罚银五两、猪一只、酒百斤、米随吃”“此井不准洗衣洗菜”“立禁碑以杜后患”……
  这些碑文是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陆丰村水星组先民于清朝末年通过民主协商确立下来的护林保水自治条款,体现了当地先民100多年前就具有护林保水、热爱生态的前瞻意识,也体现了他们自我约束、民主公开的善治智慧。
  日前,记者在水星组寨子中看到,寨前一对树龄100多年的老朴树并立高耸在公路边,树干上寄生植物虬枝盘曲,树高二三十米,枝繁叶茂。像这样两三百年树龄的古树有10多株,当地种有古茶树、皂角树、古银杏等。寨前是一座水库,四周树木水草浓密,水体绿得诱人,如镶嵌在寨中的一颗绿宝石,吸引不少钓客到此垂钓。
  水星组旧称老水井古寨,寨子后山古时叫后龙山,如今山上植被葱茏,水土保持良好。寨子与后山之间的山脚有一口古井,这便是老水井。古井近似三角形,每边长约一米,深约半米。井中水质清澈,掬来喝一口,凉爽甘洌,寨中仍有几户人家还在饮用这股水。
  井沿被磨得光滑,井壁长满青苔,看上去古老沧桑。“这口井大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井水可以直接喝,我们从小就是喝这水长大的。”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
  水井后侧现存一块古碑,高90厘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碑眉刻有“永垂万古”四个大字,正文已被风化得模糊不清。依稀可见:“立禁碑以杜后患”“自始祖住居此地有后龙山一个,山中树木严禁砍伐,遗传至今矣”“若不遵禁者,有人拿获,罚银五两外,出猪一只,定一百斤酒,米随吃,戒众封山”等条款。
  碑全文虽不尽详,但大致可以推断出立此碑的原因和目的。立碑者为当地林姓族人,因有族人在林中砍伐树木,被族众发现并阻止。经族众议定,责令肇事者出酒出米杀猪请客致歉,以示惩罚,并将议定事项刻于碑上立于古井显眼处公布警示后人,明确护林保水管理制度和处罚措施,以儆效尤。立碑落款时间为清朝末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距今已经有122年的历史。
  据当地人介绍,寨中林姓人家迁入最早,自明代即迁居此地,已有500多年历史,至今林姓仍是村中第一大姓,总户数280多户,占全村三分之一。
  当地林姓族人自古以来素有护林保水的传统,自护林保水警示碑立起来后,寨民对后龙山和古井的管护都很自律,自觉践行碑上条款,没有人上山乱砍滥伐林木,也没有人拿蔬菜、衣物到井边清洗。该警示碑记载清光绪年间寨民共同参与山林保护、水井维护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传统村落百年前管理公共事务和乡村善治的有效机制。
  陆丰村数百年来与水为伴、与林为邻,如今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有林场1.1万多亩,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有三分之二林区在陆丰村境内。村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有水库3座、山塘9口。建成林下食用菌基地2700亩、茶园1000余亩、各类果蔬2000余亩,成为游客观光休闲度假旅居目的地。此外,该村还获“贵州省森林村寨”“省级生态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