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志愿消防队队员(右)向村民讲解消防安全知识。 (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 记者 喻玉
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凤羽街道兴乐村咕噜寨,一支由10名平均年龄50岁的女子组成的义务消防队,正悄然改变着这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消防安全面貌。这支成立于2021年12月的队伍,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10人,她们用坚持与智慧,守护着村寨千余人的安全,创造了多年火灾零事故的佳绩。
今年6月,贵州省妇联、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2024年度贵州省三八红旗手、贵州省三八红旗集体、贵州省巾帼文明岗名单,这支女子志愿消防队被授予“贵州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主动作为 掌握技能
咕噜寨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聚居区,共千余人居住。随着青壮年男性大量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成为村寨的主要居民。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也给村寨的消防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木质结构的传统民居、老人用火用电安全意识薄弱、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都成为潜在的火灾隐患。
“永远走在防火巡查的路上”不仅是这支女子志愿消防队的工作状态,更是她们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你家这里要放一个梯子,如果发生火灾,从这里走下来才安全。”三都自治县咕噜寨女子志愿消防队队员杨金花在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时,耐心叮嘱村民。
走村串户是她们的工作常态。寒冬腊月,村民用火用气用电量剧增,队员们挨家挨户发放消防温馨提示卡,面对面开展宣传。她们划分责任区,对独居老人等重点防火隐患点位建立工作档案,健全防火台账。
队长刘嫣嫣认为,仅进行消防常识普及远远不够,还得提升专业技能。在三都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的帮助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家庭防火、初期火灾扑救以及火场逃生等自救常识,掌握了消火栓使用技能,熟记村寨所有消火栓位置,并制定了详细的灭火预案。此外,定期进行的滚水带、打绳结、灭油锅等专业训练,让这些平均年龄50岁的妇女拥有了令人惊讶的消防技能。
因地制宜 创新实践
在少数民族村寨开展消防工作,语言和文化是必须跨越的障碍。
咕噜寨居住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大多听不懂普通话,只有用水族语言交流才最为有效。于是,女子志愿消防队充分发挥女性表达能力强、工作耐心细致、更具亲和力的优势,用水族语言进行消防宣传,取得了显著效果。
“奶,我教你用灭火器,第一扯这个,第二你对准火苗;第三压这个,晓得了嘛。”这样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消防安全知识真正走进了村民心里。
义务意味着奉献,这支女子志愿消防队的付出远超常人想象。
每逢除夕、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村民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队员们却时刻保持警惕。她们深知,寨子里燃放的烟花爆竹一旦落在木质房屋上,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村民们燃放完烟花开心离去后,队员们总是一盆水一盆水地浇灭每一堆爆竹的火星。
“有时要凌晨两三点钟才能回家休息。”刘嫣嫣平静地描述着她们的节日值守。
据悉,今年以来,三都自治县咕噜寨女子志愿消防队开展重点部位常态化防火巡查超100次,进行各类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开展消防、安全、普法宣传30余场次。
甘于付出 展现力量
寥寥炊烟中,队员行走在路上的身影格外醒目,她们守护的不仅是村寨消防安全,更是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和记忆。
这支女子志愿消防队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守护家园的重任。她们的行动不仅填补了农村消防力量的空白,更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担当。
“这些队员有的年龄已经60多岁了,但是参与消防志愿活动的热情却很高涨,那股认真劲儿,让我都感动!”三都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员薛小磊感慨道。
三都自治县咕噜寨女子志愿消防队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消防安全保护路径,为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培育本土力量、尊重民族文化,是可以走出一条适合民族村寨特点的消防安全新路子的。
她们用行动诠释了消防安全不仅是专业部门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防火减灾不仅需要先进设备,更需要扎根基层的坚守。
在咕噜寨的青山绿水间,这群普通的女子正用她们不普通的坚持,书写着新时代农村消防安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