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梵净山下“枫”正红
——印江法院合水法庭的基层治理实践
  ■ 记者 蔡茜
  盛夏,梵净山脚,兴旺河畔,杨柳依依,郁郁葱葱。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合水人民法庭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灯光下,法官们伏案阅卷,调解室里此起彼伏的话语,映照着一群司法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初心。从2019年新收案件436件的重压,到如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成讼”的和谐图景,这个辐射四乡镇的基层法庭,用一个个鲜活故事勾勒出司法为民的生动画卷。
   红色根脉浸润司法初心
  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会师旧址前,三面鲜红的党旗曾在此交相辉映。2021年春,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合水、板溪、洋溪三个法庭的干警们围站在红军会师纪念碑下,成立了红色党小组。“当年红军在这里团结一心打胜仗,今天我们也要联手解民忧!”合水人民法庭负责人代方莉的话掷地有声。
  此后的每个季度,红色党小组都会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一次讨论会上,板溪人民法庭庭长邓成燕掏出个旧笔记本:“上次处理张家和李家的宅基地纠纷,我让村里老党员出面说和,效果比单纯讲法条好得多。”洋溪人民法庭庭长李应淋接过话头:“我们党员带头去田间地头开庭,老百姓看得懂、听得进。”这些滚烫的经验,像种子一样在合水人民法庭生根发芽。
  近年来,红色党小组17次会议碰撞出的智慧,30余次活动凝聚的力量,化作了125起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合水人民法庭党员干警们在审判执行一线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合水人民法庭更是连续三年被评为全院先进集体,“红色党小组”党建品牌被省高院通报表扬。
  而司法为民的初心,更体现在点滴服务中。2022年夏天,合水镇兴旺村村民何大爷对着家门口的蓝色门牌扫码,手机里立刻弹出在线调解窗口——这是合水人民法庭推出的“无诉智慧门牌”,像给每户人家安了个“随身法庭”。“不用跑法庭,不耽误种地,这办法真好!”何大爷点赞道。
  织密网络守护乡邻和谐
  “各家都出一点力,把自己门前卫生搞好,整个村的卫生就漂亮了。”走进合水镇兴旺村“合和议事廊”,村民们正热议“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的推进情况。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兴旺村村支书杨珍军在旁记录。
  曾经,辖区内有一起关于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纠纷案件,承办法官考虑到案件涉及亲情伦常,便把庭审设在了村委会。法庭上,承办法官从情理入手,再逐条讲法律规定,最终促使涉事双方握手言和。这场“家门口的审判”,让大家读懂了“法里有情,情里有法”。
  如今,合水人民法庭织就了“法庭+法官工作站+无讼村+调解员”的大网,105个村(居)的105名调解员像网眼上的纽扣:紫薇镇村民老李懂林业,调解林地纠纷有一套;朗溪镇妇联干部小王擅长婚姻调解……这张网里,大部分简易程序案件都能得到快速了结,平均37天就能有结果,邻里纠纷变少了,村民们也更加团结、和谐。
  在立案审判中,效率提升更显担当。推行直接执行机制后,案件执行完毕率达87.5%。曾有一起民间借贷案,被执行人拖欠不还,法庭迅速查封财产并依法拍卖,很快将执行款交付申请执行人。而“互联网+司法服务”模式让群众更加受益,在线调解、线上立案,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参与诉讼。
  法治新芽扎根山水之间
  “这棵千年紫薇树,现在有‘护身符’了!”代方莉指着树旁的司法保护令石碑,眼里满是自豪。今年4月,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联合江口县人民法院、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共同发布千年紫薇古树的司法保护令,为这棵古树撑起“法治保护伞”,守护着梵净山的绿意。
  梵净山法官工作站的法官们有个特别的笔记本,记着“生态风险预警清单”:景区农家乐污水排放、林下种植农药使用、游客丢弃垃圾……这些都是定期普法重点。去年夏天,他们发现有企业想在景区周边建养殖场,立刻带着环保法规上门,最终企业改了选址。
  在合水中学“少年法学院”模拟法庭上,学生们扮演的法官敲响法槌,台下数百双眼睛闪烁着对法律的敬畏。今年5月,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开设的“云端法治课”吸引5万余名师生参与。这一系列举措在学生心中种下法治的种子,带来了润物细无声的法治教育。
  暮色中,“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先进集体”两块牌匾格外耀眼。兴旺河畔,合水人民法庭灯光闪烁,法官们在整理调解土地纠纷的材料,“无诉智慧门牌”后台新消息正闪烁。梵净山的风穿过走廊,仿佛在说:这里的“枫”景,将永远鲜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