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铜仁中院:穿透程序壁垒 激活执行效能
2024年10月21日,铜仁市两级法院举行“贵在执行——小标的·大民生”专项执行行动启动仪式。

  ■记者 杨情丽
  从缺席仲裁的5万元违约金争议,到72小时内达成和解并全额履行,一场网络直播行业纠纷的高效化解,折射出铜仁法院执行工作现代化的深度探索。
  “仲裁庭仅因邮箱通知就缺席裁决,这不公平。”今年4月,网络主播田某面对重庆某文化公司申请强制执行5万元违约金及费用的仲裁裁决,向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不予执行异议申请书,情绪激动。
  这场源于网络直播合作合同解除的纠纷,因仲裁缺席审理而矛盾尖锐——田某坚称被迫停播并索要保底金,该公司则以聊天记录为证指责其违约。更棘手的是,田某提出的异议虽披着“程序违法”“隐瞒证据”的外衣,内核却是对违约责任认定、关键证据效力及违约金合理性的三重实体争议。
  传统执行审查的困境立即显现:若严格局限于《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的程序性审查,形式上看仲裁庭邮件送达符合规则,公司也提交了初步违约证据,程序瑕疵不明显;但实体争议悬而未决,不仅审查易陷“空转”,执行停滞,还可能衍生诉讼或信访。
  “简单驳回或支持异议,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承办法官田维旭敏锐意识到此案症结——程序与实体诉求的深度交织。审查不能止步于程序合法性门槛,必须“穿透”表象,直抵纠纷核心。
  一场打破常规的“穿透式审查+能动和解”机制迅速启动。
  法院依托在线平台组织跨地域全天候调解,将双方从对峙拉回谈判桌。调解前,法官对双方进行了精准的法律风险“画像”:向田某充分释明异议失败将面临账户全额冻结的强制后果;同时向重庆某文化公司剖析缺席裁决本身隐含的程序风险可能导致执行拖延甚至翻盘,既定利益难以落袋。
  聚焦违约金合理性这一实体矛盾核心,法官结合直播行业特性引导双方重新评估预期。仅用72小时,这场“云端”调解拉锯战便迎来突破:5月28日,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田某撤回异议,该公司同意违约金减半至2.5万元并即时扣划履行。生效裁决以最优方式执行完毕,潜在衍生纠纷消弭于无形。
  “这起案件为我们处理类似‘程序外衣包裹实体内核’的执行异议提供了样板。”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指出,其创新价值在于突破了程序审查的刚性边界,在恪守程序底线前提下主动识别、介入实体矛盾,运用和解实现纠纷的实质性、终局性化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执行末端的生动实践。
  田某案的破局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面对执行领域复杂难题时,主动创新工作机制的系统性努力。
  田维旭对此深有感触:“执行工作,尤其是涉及仲裁、公证债权文书等非诉执行依据的案件,常面临程序审查形式化与实体诉求复杂化的难题。若仅机械适用法律条文,可能导致‘案结事不了’。只有主动甄别实体争议,灵活运用和解工具,确保案件矛盾能够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然而,高效执行离不开当事人的理解与信任。消除信息壁垒,保障当事人对执行进程的充分知情与有效监督,是提升司法获得感、避免误解的关键。
  7月1日,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项提升执行透明度的重磅举措落地——执行案件关键流程节点信息自动推送功能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紧盯当事人最关心的环节,在案件办理触及13个核心节点时(如财产查控结果、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实施、案款发放、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采用),通过12368平台自动向当事人推送告知信息。
  “过去总担心法官没在办事,现在手机短信清清楚楚告诉我财产查到了什么、钱冻上了没有、什么时候能发款,心里踏实多了。”一位申请执行人表示。这种“阳光化”操作,将执行权力运行置于当事人监督之下,以透明促规范,以知情赢信任,显著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质疑和信访,让执行工作高效运转在良性轨道上。
  执行如登山,惟实与新可达顶。从田某案中“穿透式审查”对程序实体交织困局的巧妙拆解,到13个关键节点信息推送构建的“阳光执行”体系,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正通过机制创新、能力升级与流程再造三驾马车,全力驱动执行工作驶向“高效化”的快车道。
  “执行工作如同登山,既要步伐坚实,严守规范、捍卫程序正义;也要善用巧劲,创新方法、化解实质矛盾。”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坦言,只有当法律文书确定的权益不再是一纸空文,当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可感、可触、可信的方式高效实现,司法为民的答卷才能真正写满温度与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