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国际
标题导航
甲良法庭书写基层善治新篇章
图说新闻
“合约食堂”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二十四道拐:抗战物资运输“动脉之路”
省高院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专题辅导讲座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四道拐:抗战物资运输“动脉之路”
■记者 赵相康
二十四道拐公路位于晴隆县城南郊,是中国抗战公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宽6米,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倾角60度。依“S”型顺山势而建,似一条蛟龙盘旋至此,意欲腾空跃起,具有雄、奇、险、峻的特点,极富视觉美感和冲击力。
2006年,贵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二十四道拐则由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公路巨子”邹岳生奉命勘测、设计、施工。
“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等运抵昆明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省委党史研究室决策咨询处处长朱仁印介绍,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贵州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交通枢纽。为满足每月运输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1943年,援华美军司令部特派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一八八〇工兵营驻守晴隆沙子岭,并与当地百姓一起共同克服日军轰炸、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对晴隆附近的二十四道拐路段实施改造和维修。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经由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二十四道拐也成为抗战物资运输“动脉之路”。
1945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六期,轰动世界,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二十四道拐也因此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标志,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体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