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郑德霖:赤子丹心映青史
  ■ 记者 张光平 整理
  1913年,郑德霖出生于贵州紫云县板当街大场坝(现紫云自治县板当镇青山村大场坝组)一户农民家庭,幼名恨污。他自幼聪慧好学,家境贫寒却志向高远,求知若渴。父亲节衣缩食供他读完私塾与板当小学,无奈家境实在艰难,郑德霖小学毕业后只能留校任教,讲授《国文》和《历史》课程,同时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利用寒暑假到安顺、贵阳等地售卖自家造的棉白纸补贴家用。
  20世纪20年代末,贵州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郑德霖目睹贫者饥寒、富者不仁,社会黑暗不公,心里萌生出抗争的种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热血青年郑德霖忧心如焚,积极投身其中,他深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决心为拯救民族危亡贡献力量。
  1941年,郑德霖担任板当小学校长。他一改旧式教学,把课本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用民族英雄事迹、抗日军民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学生心中播下抗日救国的种子,培养出一批进步青年,其中郑德厚、郑德奎等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郑德霖的爱国活动引起了中共贵州省工委重视。1939年,紫云县城建立“中共安(顺)紫(云)边区领导小组”,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郑德霖在板当的爱国举动与之相呼应,他常到紫云县城,结识了地下党领导人张恒兹、胡博和党员黄松鹤等。
  1946年8月,郑德霖参加干桥会议,会议决定在紫云与长顺两县交界处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反蒋武装斗争,由胡博、郑德霖负责。郑德霖肩负重任,以板当小学为据点,发动群众“三抗”,秘密筹组武装。到1947年秋,发展到170多人的武装力量。
  1947年7月,郑德霖在板当召开大会,公开提出“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建立新中国”等口号,拉开武装斗争序幕。会议虽起到宣传作用,但也惊动反动当局。紫云县副参议长于克武调集兵力妄图剿灭革命力量,郑德霖在板当集结武装做好应战准备。11月下旬,他率部撤到尅混,建立尅混革命根据地,成立“紫云县工农革命游击大队”,郑德霖任大队长,胡博任党代表,编为4个中队,整顿部队、加强思想工作、严明纪律,深入山村宣传党的政策,组织群众“三抗”。
  游击大队巩固根据地的同时出击敌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2月29日,国民党调集1000多人组成“清剿军”向尅混地区扑来。郑德霖率部凭借地形阻击敌人,终因敌众我寡,退入深山开展游击战,与敌周旋,让敌人疲于奔命。经过大小7次战斗,坚持半个多月。2月末,郑德霖召开会议决定化整为零,分散隐蔽。会后,部分游击队员转为地下或转移出境。郑德霖安排好队员后,带领少数人员活动,继续发动革命,但地下党组织遭破坏,他与党组织失联,苦恼不已。1948年6月,郑德霖不顾危险前往云南寻党组织未果,返回途中在惠水县断杉被军统特务跟踪逮捕,转押至贵州省保安司令部模范监狱。在狱中,他遭受酷刑折磨却坚贞不屈,敌人无可奈何。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大军南下贵阳,反动当局逃离前夕对“政治犯”集体屠杀。11月11日,郑德霖在“双十一惨案”中被杀害于贵阳南郊马家坡,年仅36岁。1985年11月,郑德霖被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郑德霖,这位忧国忧民的黔山赤子,从冲破反动势力阻挠发动抗日宣传,到组建游击队武装革命重创反动派,再到狱中坚贞不屈,他用短暂一生诠释革命者的赤诚与担当,其丹心永映史册,为后世敬仰缅怀。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