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小满未满爱已盈
——石阡法院“小满家”工作室全力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小满家”工作室走进校园开展女生安全教育讲座。

干警与学生互动。

  ■记者 张永霞 通讯员 游朕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象征着万物蓬勃生长的生机与恰到好处的圆满。”提及“小满家”工作室的由来,石阡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田亚勇向记者娓娓道来,“小满”二字精准概括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既充满潜力与希望,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需要悉心呵护与正确引导;而“家”则寄托着法院对孩子们的深情守护,将未成年人视为家庭与社会的未来,以温暖的情怀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关爱。
  正如名字承载的美好寓意一样,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小满家”工作室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核心,将法律的温度与刚性融入青少年成长的每个环节,通过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回访帮教等多元举措,为未成年人构筑起全方位的法治保护网。
  互动普法:让法律知识“活”起来
  “被告人如何实施诈骗?”“受害人应怎样收集关键证据……”4月22日,石阡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以巡回审判的方式,将一起涉嫌诈骗罪案件庭审现场“搬”进石阡县民族中学。庭审中,主审法官一边严谨推进流程,一边化身“法律解说员”,结合案件细节穿插普法知识点。这场沉浸式“法治公开课”通过抖音全程直播,吸引200名学生现场旁听、超万人线上围观。
  这是“小满家”工作室打破传统普法枯燥说教模式,让法律知识“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另一边,在石阡中学的法治课堂上,干警没有急于讲解法律条文,而是先播放关于青少年青春期变化的视频。当视频中女孩说出“我觉得他们根本不懂我”这句极具共鸣的话时,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见此情景,干警趁热打铁,结合一名初三学生因长期遭受语言暴力患抑郁症,最终通过法律援助获得心理救助的真实案例,让同学们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课后,一张纸条悄悄塞到干警手中:“对于身处黑暗的人,法律是最后的希望,因为有你们,沉默有了被听见的机会,遇你恰似寒光遇骄阳。”这滚烫的话语,正是互动普法收获成效的缩影。
  与此同时,为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工作室创新推出“小满普法星”培养计划,采用“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朋辈教育模式,让“普法星”们活跃在校园内外:在“青春法治说”校园广播站,他们用充满青春气息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法治故事;在小满家普法剧社,他们通过沉浸式情景剧生动演绎法律热点;在主题班会课上,他们组织互动式法治辩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辨火花;在社区法治驿站,他们为留守未成年人送去量身定制的普法课堂……这种贴近青少年认知习惯的方式,让法治宣传更具感染力。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小满家”工作室用创新形式让法律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法治种子。
   多维护航:构筑心灵守护港湾
  “为更好地倾听学生心声,我们在学校设立保密访谈室,每周安排专人值班。”田亚勇介绍,访谈室设有心理咨询角、法律咨询角、心理沙盘和法律图书角,工作室所有活动、谈话内容严格保密。
  16岁的小婷(化名)曾在访谈室哽咽倾诉:“我觉得活着没意思……”长期抑郁情绪、紧张的同学关系和家庭矛盾,让她一度产生轻生念头。工作人员立即开展心理疏导,却在第二周发现她已退学并在台球室打工。干警们立即赶到台球室进行耐心开导。此后,干警们又多次家访,深入了解其家庭矛盾根源。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最终让小婷重返校园,家庭关系也逐渐缓和。
  除了设立访谈室外,工作室还在学校设立“小满信箱”。学生们在信中写道:“原来我的委屈不是矫情,法律真的在乎我的感受”“终于明白为什么被同学恶意P图会那么痛苦,原来这是违法行为!”干警们用心回复每一封信件,既解答法律问题,又疏导情绪,让信箱成为师生间的“连心桥”。
  近日,17岁女生小雨(化名)遭遇网络黄谣攻击,谣言扩散让她陷入恐惧,只能请假在家。绝望之际,她想起“小满家”干警曾到学校上过法治课,便告诉妈妈:“找小满家的老师帮帮我!”
  工作室了解情况后,让小雨和妈妈报警,并联动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展开调查。通过技术手段,警方很快锁定了造谣者——竟是小雨的同班同学。在法律的震慑下,造谣者删除了不实信息并公开道歉。小雨走出阴影,重返校园,妈妈感激地说:“谢谢你们,有你们真好!”
  一系列护航举措,让“小满家”工作室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心灵守护者”。
  创新激励:打造趣味学法体系
  雨伞、笔记本、帆布包……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工作室推出系列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周边产品,通过在这些物品上印制趣味法律图案和普法标语,实现法律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无缝衔接。
  更具创意的是“小满家银票”激励机制:学生完成“小满普法课堂”上布置的各类学法任务,或在模拟法庭中表现优异、主动参与校园普法宣传、撰写学法心得等,可解锁“银票”兑换心仪礼品。兑换标准根据周边价值进行阶梯设置,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学法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这种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法律学习变得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田亚勇说,学生们为了获得精美奖品,主动参与法治学习,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趣味学法激励机制之外,工作室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同样用心。17岁的小杰(化名)因参与团伙盗窃被判刑。干警来到小杰破旧的家,拍摄下小杰80多岁奶奶的生活场景。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镜头哽咽道:“孙孙,奶奶天天想你,你要好好改造,奶奶等你回来吃饭。”
  当这段视频在少管所播放时,小杰当场崩溃大哭。“我知道错了!请你们告诉我奶奶,等我出来一定重新做人,好好孝顺她!”干警将这份悔意转达给小杰父亲后,原本对儿子失望至极的父亲也红了眼眶,主动为儿子汇去生活费:“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改变。”
  “人生最好是小满。”在这间以节气命名的工作室里,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照亮少年前路的灯。正如一位受助学生所言:“‘小满家’让我知道,即使跌倒,也有人愿意伸手拉你一把。”未来,这份守护仍将延续,让更多青春与法同行,满而不溢,温暖向阳。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