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江把“服务热线”卡片张贴在辖区一公司门前。 ■ 记者 姚强
“以前遇到事,不知道找谁或常找错门。现在好了,部门的服务热线卡贴在家门口,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解决!”村民张大爷笑着说。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一张印有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四部门职责与电话的“服务热线”卡片,不仅改变了村民“该找谁”或“找错门”的困境,更是一条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暖心线”。
这张“服务热线”卡片的诞生,源于金鼎山镇司法所所长倪文江的一次“揪心”的发现。
2024年11月初一个早晨,倪文江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刚坐下来,门外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老倪,您得给我指点指点!”银江村村民王某有些气愤地闯进来,“我这个事,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找对,怕我跑断腿也理不出头绪来。”
这已是该月第三个因事找不到或找错“对口”部门而到司法所询问的村民了。老倪意识到:村民们虽然通过普法宣传懂得要“依法办事”,却经常在“进对门”上遇到麻烦。
金鼎山镇距遵义市区13公里,下辖8个村、一个社区,人口3.5万余人,所辖镇域面积较大,是中心城区少有的纯农业乡镇,土地房屋、山林水事、邻里关系、赡养抚养等类型纠纷相对较多,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日趋增多。
接下来的一个月,老倪开始有意识地走访村民,并记录这类情况。“遇事了,我们找错门或打错电话,是常有的事。”村民们纷纷表示。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机制问题。”老倪在笔记本上写着这句话。
2025年1月,金鼎山镇党委会议室里,一场特别的讨论正在进行。
“我建议把镇综治服务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法庭的力量整合起来。”老倪解释,“我们可以制作‘服务热线’卡,把四个部门的职责和服务电话印在上面,建立联动机制。”
老倪向镇党委提交了一份建议:将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法庭服务群众的职责清单化。由综治中心统筹,用好“一张网”,建立“首问责任制”,按照“立即响应,一问到底”标准,任何部门接到群众电话后,第一时间通报综治中心,信息实时共享,“首问部门”依职权“一管到底”,需要多部门联动的,由综治中心“一网统筹”,多部门参与,使群众的问题在镇域内“首发站”和“终点站”实现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上交”。
会议室里响起议论声。有人质疑:“这可行吗?”也有人担心:“各部门职责不同,怎么协调?”
“比如家庭矛盾引发打架,派出所出警制止后,司法所同步介入法律宣传,组织调解,法庭做好可能成诉的法律‘兜底’预警,综治中心跟踪回访,做到闭环管理。”金鼎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朱小彬当场拍板,“群众的事等不起,这个月就要落实!”
2025年1月下旬,金鼎山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工作人员将第一批10000张“服务热线”卡片张贴到每户村民的墙上。卡片虽小,却凝聚着设计者的巧思:蓝色底色象征公正,醒目的白色字体确保老年人也能看清,明确标注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法庭四个部门的电话、服务事项。
卡片发放后,各部门值班电话响起了。村民张大姐反映邻居家的狗咬死了她家的鸡,双方因赔偿问题发生抓扯,接电话的派出所民警上报镇综治中心,随即,民警与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当天就促成赔偿协议。
在镇综治中心的档案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独居老人李奶奶的赡养问题,四部门联合调解,不仅解决了生活费问题,还修复了破裂的亲情;农民工工资拖欠案,法庭提前介入指导取证,为后续诉讼打下基础;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多部门联合家访,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
“基层治理不能只靠群众‘找对门’,更要主动‘送服务’。”金鼎山镇综治中心主任杨泽瀚说,不论大事还是小事,村民来电或哪个部门知晓后,该中心联动部门进行研判,立即统筹相关部门上门做好服务,及时化解矛盾。
目前,四部门已联合处置群众诉求136件,上门服务率达90%,满意率100%。据悉,金鼎山镇下一步计划将社保、民政等部门也纳入联动体系,让“小卡片”升级为“全科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