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
——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竹小学支教教师熊明鑫
熊明鑫在给学生上农耕文化课。

  ■ 通讯员 王德艳 周训超
  清晨的阳光轻抚苗寨的屋檐,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竹小学的操场上已传来清脆的童声:“熊老师,早上好!”身着苗族刺绣马甲的熊明鑫微笑着举起手中的竹编教具,三年级的孩子们即刻围拢成圈——这充满仪式感的“数学早安礼”,是这位支教副校长与孩子们之间的专属约定。
  2024年8月,黔西市第二小学骨干教师熊明鑫主动到化竹小学支教,凭借创新的课堂与细腻的关怀,为苗乡孩子编织出一片璀璨星河。
  会跳舞的数学课
  “谁能用苗绣图案编一道数学题?”熊明鑫展开一幅苗族妇女赠予的菱形纹绣片,课堂瞬间化作创意工坊。孩子们踮起脚尖触摸绣布上的几何图形,纷纷踊跃举手:“每行有8个菱形,5行共有多少?”“绣娘阿姨用了3种颜色,黄色占比多少?”
  他把苗乡生活变成教学宝藏:带领学生用竹竿丈量梯田周长,将玉米粒用作分数教具,甚至改编芦笙调子传授乘法口诀。教室里始终备有“魔法袋”——从蜡染布袋里摸出竹片、纽扣、野果籽,抽象的数字瞬间鲜活起来。期末全乡统考,这个仅有29名学生的班级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熊老师的课像过苗年那般热闹!”孩子们活蹦乱跳地形容课堂,眼中的光芒比操场新安装的路灯还要明亮。
  藏在细节里的温柔
  熊明鑫的办公桌抽屉被学生称为“百宝箱”:拉开第一层,是贴着姓名贴的文具袋;第二层,整齐摆放着姜茶包和创可贴;最底层,藏着针线盒与备用外套。秋雨突降时,他像变魔术一般掏出烘干的领巾;冬至清晨,每个孩子的课桌上都会出现热气腾腾的糍粑。
  他为每个学生建立的“成长日记”里,写满了细微又温馨的观察:“杨松俊今天主动教同学编计数竹篾”“杨兆群发现田埂边的对称图形”。
  去年深冬,留守未成年人杨文松在日记里画下空荡荡的生日蛋糕,第二天清晨,他却在课桌里摸到裹着蜡染布的手工饼干,还有熊明鑫手写的祝福:“你笑起来比山间的映山红还要好看。”
  点亮隐秘的星光
  教师宿舍的阶梯上,十多个陶土花盆里栽种着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那是熊明鑫为特殊孩子精心设计的“成长驿站”。听力障碍男孩王雄在照料“月亮草”的过程中,逐渐能够用简单的手势与同学交流,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学习记录数据。
  此外,他还悄悄为每个孩子定制“闪光计划”:为爱画画的学生设计数学手账本,为擅长芦笙演奏的男孩编排数理节奏游戏,为羞涩的苗族小姑娘用双语(苗语与普通话)讲解习题。教室外墙的“星光墙”上,贴满孩子们超越自我的瞬间:成功解出拓展题的欢呼、第一次上台讲解的剪影、帮助同学补习的照片……
  “每颗星星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熊明鑫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课堂外的守望者
  清晨七点的校门口,总能看到熊明鑫俯身整理学生衣领的身影;午休时的图书角,他扮作“故事巫师”用数学谜语串联起童话;放学后,他抱着装满的作业本,边走边和孩子们玩口算接龙。遇到极端天气时,他会打电话、在班级群里确认学生的安全。当暮色浸染层层梯田,熊明鑫又会驾车行驶在返城的高速路上。
  在他的副驾驶座上,堆满了学生赠送的“教具礼物”:串着算珠的苗银项链、写着分数题目的蜡染书签、用竹片拼成的立体模型。后视镜里,化竹小学的路灯依次亮起,宛如散落山野的星子,映照出那些被爱点亮的童年。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