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姚柳碧: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小姚妹”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罗春菊
  “姚书记,这个文件请你签个字。”“小姚妹,你们来了,快进来坐。”她是村干部口中的“姚书记”,是村民口中的“小姚妹”,90后的姚柳碧系罗甸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2023年5月,姚柳碧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接过了罗甸县逢亭镇翁牛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逐梦乡村振兴。两年的驻村时光,姚柳碧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法治赋能治理,在解决一件件民生实事中践行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书写青春答卷。
  “我也应该到一线去”
  2023年4月的清晨,姚柳碧在罗甸县人民法院办公室撰写审判质效通报时,桌上的驻村干部轮换文件吸引了她的目光。此前作为帮扶责任人,她多次随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同事们晒黑的脸庞、沾泥的裤脚,以及调解纠纷、推动产业的故事,在她心中渐渐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也应该到一线去。”
  5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姚柳碧骑着“小电驴”从县城出发,历经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才抵达群山环抱中的村委会。初到翁牛村,蜿蜒的山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各个村寨,满山的沟壑土坡间,零星分布着几栋老旧房屋,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童。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工作性质的转变。法院工作讲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驻村工作却是千头万绪:既要协调村民纠纷,又要谋划产业发展;既要对接上级政策,又要解决家长里短。“审判案件时,我是居中裁判的‘局外人’;但在村里,我必须成为事事操心的‘当家人’。”姚柳碧坦言,最初的一个月,她常常在深夜辗转难眠,思考如何快速融入这片土地。
  为了破局,她给自己定下“三个一”原则:每周走访一类农户、每周整理一份民情笔记、每月撰写一篇工作开展情况。她跟着轮换的驻村队员走村串户,踏遍了翁牛村的每一个山头;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户人家的人口、收入、困难;将收集到的村情民意整理成《翁牛村村情调研报告》,小到某户老人的慢性病用药需求,大到全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都清晰在册。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报告,成为她打开驻村工作局面的“金钥匙”。
  “跟着姚书记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姚柳碧深知,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到任伊始,她便以规范“三会一课”制度为抓手,每月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主题开展党日活动。
  在一次主题党日上,姚柳碧组织帮扶单位的党员到板栗种植基地实地调研,让大家亲眼看到果树老化导致的减产问题,随后趁热打铁开展讨论:“我们是党员,不能看着乡亲们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得想想办法!”
  为强壮队伍,她走访全村老党员、村民代表和困难户,建立民情台账,精准梳理出队伍存在专业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不足等痛点。通过向上级争取资源,积极推动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参加有关专题培训,并积极为村级着力培育后备力量,动员适龄青年加入队伍。如今,多名年轻人进入后备人才库,干部队伍在培训中汲取新思想,增强了驻村干部队伍的“新活力”。
  姚柳碧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着党员的担当。得知村民小马因学历低找不到工作,她多方联系职业培训机构,帮小伙子争取到免费的叉车技能培训名额;看到村里的水管年久失修,群众出现饮水困难,她跑前跑后协调资金,带领群众修建了1300米的灌溉管网,协调水泥修筑蓄水池;积极对接帮扶单位罗甸县人民法院,争取到5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村级积分超市兑换、森林防火、村级文化活动等,解决了村级经费短缺等难题;为了让闲置养鸡场重焕生机,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引进鸡苗进行养殖,现在有8000羽鸡苗在山林间茁壮成长。
  这些实事如纽带,将党组织与群众紧紧相连,为村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渠道,让群众得到了更好的帮扶,感受到温暖。如今,群众对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认可度、满意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村民感慨:“跟着姚书记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懂法才能守住家”
  从法官助理到驻村第一书记,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把法治资源转化为本土资源,是姚柳碧从驻村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她以修订《翁牛村村规民约》为切入点,积极运用原有的“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治理模式,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通过积分超市兑换、“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有效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同时,姚柳碧牵头成立“翁牛村调解联队”。这支队伍由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老党员、退休村干部、联户长、寨老、乡贤组成。他们既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又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调解联队已成功化解矛盾10余起,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标。
  包村领导岑仕忠是调解联队的骨干,一次,村民杨某与其兄弟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吵,险些动手。岑仕忠和姚柳碧带领调解联队上门调解,他们先依据村规民约中“邻里和睦”的条款,再从民法典物权编分析法律关系,最后以“远亲不如近邻”的乡土智慧劝说,最终让双方和解。
  为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姚柳碧将普法融入日常生活。赶场天,她带着宣传资料到集市“摆摊”,用方言讲解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常见法律问题;在村委会二楼设立巡回审判点,选取赡养纠纷等典型案件开展“阳光庭审”,让村民感受法律公正;利用院坝会、火塘会等场合,结合真实案例以案释法,常常讲到深夜。
  “懂法才能守住家。以前觉得打官司‘丢面子’,现在知道法律是保护我们的。”村民夏大姐感慨。如今,翁牛村群众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找姚书记评理,看是否合法。在法治引领下,翁牛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驻村两年,站在翁牛村的山头上,姚柳碧望着正在扩修的产业路,眼中满是憧憬。这条规划中的“振兴路”,将打通村里与外界的“最后一公里”,让板栗、蔬菜等农产品更快运往山外。
  “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属于自己的‘翁牛公园’,让更多人来体验采摘、露营、民宿……”姚柳碧掰着手指头,描绘着翁牛村的未来蓝图。
  这位从法庭走向田间地头的年轻书记,早已以法治为笔、以乡土为纸,让法治信仰在乡土扎根,让青春理想在振兴中结果,让每一步沾满泥土的脚印,都成为照亮乡村未来的星光。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