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发布日期:
何松(铜仁市德江县人大代表,德江县泉口镇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茶山上种出“新希望”

  ■通讯员 张运典
  山路蜿蜒,云雾缭绕,德江县泉口镇水塘村的茶叶基地满目青翠。近日,当笔者踏入这里,不仅沉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被炊烟袅袅、茶香四溢的乡村生活所吸引。村民们谈及家乡的茶叶产业,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纷纷表示:“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何松的努力,是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何松身兼多职,既是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德江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他始终秉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带领村“两委”及全村群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茶叶产业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回乡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水塘村地处德江、务川两县交界处,距泉口镇政府17公里,国土面积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辖9个村民组,196户854人。因地处偏远、山高坡陡、水源短缺、土地贫瘠,村民曾过着贫困的生活,当地流传着“水塘山高石旯旮,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怀胎十月生娃娃”的说法,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生活来源。
  2016年,刚高中毕业的何松也加入外出务工大军,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灯饰厂找到工作并走上管理岗位,月薪达8000余元。2018年初,何松回家过节,得知父亲与村里村民合伙种植的140余亩“黄金芽”茶叶,因缺乏经验和技术陷入困境,刚成立的德江马耳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濒临解散。
  经过逐户走访分析,何松毅然放弃高薪,回乡接管茶叶产业,重新组建德江民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领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村民田稳对此感慨万分:“要不是何松回来,我们投入的几十万就打水漂了。”如今,他种植的40亩茶园喜获丰收,亩均收入超3000元,总产值突破12万元。2020年,水塘村83户贫困户381人通过种茶和就业实现脱贫。
  分户管理,探索发展“新路径”
  接管茶园初期,何松面临资金短缺、管理困难等问题。他分析失败原因,听取群众意见,决定将茶园按土地权属分配给群众分散管理,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确保管理、标准、采摘“三统一”。
  为掌握技术,何松不仅参加县里培训,还自费组织群众到浙江安吉、遵义湄潭等地学习,并将技术传授给农户。采用分户管理模式后,管理成本降低,质量提高。2018年,何松自家部分茶叶投产,销售茶青收入4500多元。水塘村茶叶品质优良,价格较高,村民们看到希望,纷纷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全村31户种植茶叶,面积达950余亩,实现人均1亩茶的目标。凭借出色表现,2021年,何松先后当选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德江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履职尽责,茶叶种出“新希望”
  何松深知,茶叶产业发展不能止步于种植,还需在加工和销售方面下功夫。然而,修建茶叶加工厂、安装生产线需要巨额资金,水塘村群众难以承担。
  在德江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何松提出《关于以片区为单位修建茶叶加工厂房的建议》,得到重视,盘活了毗邻先洋村的闲置厂房及生产线,解决了茶叶加工难题。为攻克加工技术难关,他四处考察学习,最终聘请浙江安吉的杜中和为技术顾问,与茶商张惠勇达成合作协议,搭建起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提升了茶叶附加值。2023年春夏,水塘村9000余斤“黄金芽”加工成干茶销往省外,实现销售收入达140多万元。
  何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本色,带领水塘村茶叶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