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发布日期:
唐臣鹏(六盘水市人大代表、六枝特区黔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深山里的“天麻工程师”

  ■通讯员 赵东进
  在黔山深处新场乡的杜仲林下,唐臣鹏正用镊子夹起一撮腐叶,对着显微镜观察天麻菌丝。这位“90后”人大代表,白大褂袖口沾着木屑,笔记本上画满菌丝生长曲线——很难想象,五年前他还是上海交通大学课堂上的“头雁学员”,如今却成了村民口中“会跟泥土说话”的“天麻博士”。
  科研人的田野修行
  2022年,唐臣鹏带着“林下仿野生天麻”项目回乡时,信心满满:有贵州大学的技术支持,有省农科院的菌种保障,300亩基地应该是“顺风顺水”,可首批天麻出土时,他蹲在地里沉默了半小时——三分之一的种源退化,个头不足预期的一半。
  “我偏要让老天‘听’科学的话。”唐臣鹏带着团队在基地搭起监测站,24小时记录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他穿着胶鞋踏遍每一寸林地,发现退化的种源多集中在腐殖质过厚的区域。通过在显微镜下对比上百份的菌丝样本,终于揪出了“元凶”——长期无性繁殖导致菌种变异。
  “那三个月,每天在基地待到凌晨,手电筒照在笔记本上,光数据就记了200多页。”他带着数据来到省农科院,与赵德刚教授团队反复调试菌种配方。2023年春天,当改良后的菌丝在监测仪上显示“存活率92%”时,唐臣鹏蹲在接种棚里笑了:“科研不是纸上谈兵,得让数据扎根泥土,让技术听懂山风。”
  让“以工代赈”激活山林密码
  作为六盘水市人大代表,唐臣鹏的目光不止于种植。2025年初,他带着手绘的基地地形图走进六盘水市两会会场:“我们的天麻不愁卖,但进山的路雨季塌方,灌溉全靠老天下雨——产业要想走得远,得先把‘路’和‘水’的账算清楚。”通过积极争取和上级支持,新场乡天麻基地纳入省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3公里产业路、500立方米蓄水池破土动工。
  政策的红利还在延伸,唐臣鹏推动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分红模式,2024年基地分红大会上,75岁的老支书捧着红本本落泪:“活了一辈子,第一次看见土地能长出‘股份’,看见政策能变成‘真金白银’。”
  给天麻戴上“凉都皇冠”
  跑市场时,唐臣鹏发现一个残酷现实:六盘水天麻品质上乘,却因无品牌,每斤售价不到云南品牌的60%。“好货卖不出好价,比种坏更可惜。”他带着盘州、六枝的种植户成立品牌联盟,制定“凉都天麻”团体标准:“纺锤形、断面半透明、天麻素含量≥0.5%——少一条都不能贴咱们的标。”
  2023年贵阳农交会上,“凉都天麻”的展位前挤满了经销商。唐臣鹏穿着白大褂现场切片,半透明的断面在灯光下泛着光泽:“我们的天麻长在海拔1500米的杜仲林下,喝的是山泉水,吸的是负氧离子,每一根都有‘身份证’。”2024年,“凉都天麻”溢价25%,种植户每亩增收4000元。78岁的天麻老把式陈爷爷摸着新包装说:“以前卖天麻像卖萝卜,现在像卖珠宝,唐代表给咱们的天麻戴上了‘皇冠’。”
  履职巧解“民生方程”
  在唐臣鹏的基地,杜仲树与天麻构成了奇妙的生态闭环:杜仲落叶发酵成菌床,天麻废菌棒制成有机肥反哺林地,每亩减少化肥使用30%。他指着林地边缘的监测仪:“负氧离子浓度比城区高5倍,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
  去年冬天,唐臣鹏在代表述职会上展示了一组数据:三年来,基地带动500余人次务工,培育联农基地2个,森林覆盖率提升3%。“有人问我,当人大代表和搞科研有啥区别?”他推了推眼镜,“其实都是解方程——科研解的是菌种退化的‘技术方程’,履职解的是村民增收的‘民生方程’,而绿水青山,就是最核心的‘常数项’。”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