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丹霞社区砖厂廉租房小区内,“乡帮会”组织群众开展小区治理民主协商活动。 ■记者 姚强
在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村民遇到麻烦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找村干部,而是喊一声“寨管家”,由村民推选出的“管家”,把一个个村“管”成有事共商、有活共干”的和谐社区。
而在200公里之外赤水市丹霞社区,村民自发组织的“乡帮会”,广泛听取民意,及时整治小区环境卫生、修缮公共实施等;凤冈县土璜村黄家坝村民的“党群直议会”;绥阳县大河自然村的“网格基金”……
当前,遵义市基层治理正呈现出“千村千面”的生动景象,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治理大智慧,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寨管家”管出乡村新气象
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沙塘组,“寨管家”杨再洪时常接到村民求助。此前,一村民家田坎垮塌,杨再洪在微信群喊一声,半小时内五六名村民就扛着锄头赶来,半天便修好田坎。
杨再洪说,现在大家习惯有事找“寨管家”,能自己解决的绝不往村里推。
落花屯社区下辖6个村民组,过去由于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村民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问题频发。
“以前,每家人操办红白喜事,委托一个人当‘管家’,把事操办妥妥当当,如今,每个寨子都仿效推选管家来管理。”2020年,该社区试点推行“寨管家”治理模式,每个村民组推选3至5名有威望、热心肠的村民担任“寨管家”,负责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环境监督、产业帮扶等事务。
沙塘组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扬言要动手。杨再洪得知后,连夜上门调解,还翻出老地契和村里存档的图纸,最终双方心服口服地达成了和解协议。
“我们寨管家不拿工资,但说话有人听,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知根知底,处理问题更灵活、更接地气。”杨再洪称。
同时,为刹住滥办酒宴陋习,该社区村民创新制定《红白理事章程》,探索建立“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制度:对婚车不超过10辆,彩礼不超5万元,随礼不超100元,宴席每桌不超10个菜,道场不超3天等行为作了规定。
自“寨管家”推行以来,落花屯社区变化显著,2022年获评“遵义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在其经验基础上,湄潭县科学划定1275个寨子按“3+N”架构推选5643名“寨管家”成员,其中寨长1275名、管事员4368名。通过“群众会+协商会”,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形成“小事不出寨、矛盾不上交”治理新格局,解决基层乡村治理难点痛点。
“党群直议制”共议幸福生活
傍晚7时左右,凤冈县王寨镇土璜村黄家坝村民组的同心广场上,30多位村民围坐一圈开“党群直议会”。村民张嬢嬢提路边垃圾清运问题;党员匡正荣建议轮班监督积分扣罚及奖励;返乡创业者小李提议设垃圾兑换超市。
两小时的会议从环境整治议到产业规划,形成15条决议,村党支部认领并公示进度。
黄家坝村民组共45户村民,生活在群山环绕之间。像这样的“党群直议”场景,在黄家坝村民组已成常态,只要有啥问题,村民们就会围坐在一起直议。
“诚信仁厚、宽以待人”“读书明理、自强不息”“团结和睦、家庭美满”……在黄家坝,每家每户门口挂着的精致小牌刻着村民的家训。人人守寨规、户户遵家训,潜移默化间,整个寨子萦绕着乡风文明的好风气。
“基层治理不是替民做主,而是让民做主。”王寨镇党委书记韩先军表示,已在全镇推广这一模式,让更多“黄家坝经验”落地生根。
同样,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三新组也实行了“党群直议”制,召开议事会11场,吸纳群众关于机耕道、产业发展、村庄美化等建议50余条,顺利实施6个大项、23个小项的提质改造项目。
2024年来,该县通过“党群直议制”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组规民约120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0余起,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10个,乡风文明和乡村建设呈现新气象。
“乡帮会”共建和谐乡村
以前,赤水市文华街道丹霞社区砖厂廉租房小区,因年久失修,道路坑洼不平,树木杂草丛生,环境阴暗,通风不畅,小区居民生活常感压抑。
“每逢春播夏收时,村民之间相互帮助来完成。”在几位村民倡议下,村民们自发组建“乡帮会”。以“邻里互助、共建家园”为宗旨,通过自愿参与、轮流帮扶的形式,为困难家庭、留守老人等群体提供帮助。
20多位村民自愿加入砖厂廉租房小区“乡帮会”,在大家共同出力下,切实解决该小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道路整理平整、硬化了;树木修枝打理了,路灯安上了,给村民们创造了安全、舒心、干净的生活环境。
“小区干净、清爽,生活在这环境里让人备感自豪。”王大姐笑着说。
砖厂廉租房小区的经验,得到了丹霞社区的充分肯定。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勇表示,将推动“乡帮会”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
随即,该社区“乡帮会”发动600余人次,开展10余场议事协商活动,吸纳20余条意见建议,居民参与卫生清扫、改造修缮10余次,增设57个停车位,硬化改善路面2345平方米,绿化300平方米。
“以前家里遇到难事只能自己扛,现在有了‘乡帮会’,大家相互搭把手,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丹霞社区村民张大爷感慨道。
赤水市构建“文明实践·乡帮会”自治模式,经民主程序推选“群众代言人”为骨干,建立“五支队伍”,聚焦“五个领域”开展自治活动,解决2200余个诉求问题。自“乡帮会”成立,累计开展770余场活动,13万余人次参与,形成“你帮我、我帮他、大家帮大家”的和谐乡村氛围。
“网格基金”激发共治活力
绥阳县太白镇富裕村大河自然村村民王朝国对“网格基金”称赞不已,称以门前小路被冲坏后很久也没修复,现在用网格基金问题马上就能解决。
两年前,在绥阳县太白镇大河自然村,集体公益林资金的分配问题一直是村民们心中的难题。“这笔钱难以分配,不如用于公益资金,来改善村寨的实施。”几位村民的提议,得到了村委会、镇政府的认可。
依据“地域相近、情感相融、规模适中、易于管理”的原则,太白镇党委引导各村精心划分网格,通过村民自治建立基金筹集使用办法和管理人员,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网格内的公益事业,如扶贫济困、励志奖学、垃圾清扫、森林保护等,还为乡友的爱心捐助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村民们形象地比喻道:“‘网格基金’就是我们的众筹资金,直接用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公益事务。”同时,还引导网格内的村民自发筹集更多的资金。
这“网格基金”除了公益林资金外,还有村级集体经济补贴、爱心企业及乡友捐赠等,资金使用有严格管理程序,在微信群公示资金流向,接受村民监督。
因有了“网格基金”,村里坏了多年路灯修复了;水池水管安装到户了;为20户独居老人安装了“一键呼叫”装置,村里困难家庭的留守未成年人获得资助……
村民王某表示:“以前反映问题要层层上报,现在网格员直接就能申请基金解决,方便多了,村民之间更和睦友善。”
在大河自然村的“经验“基础上,太白镇在36个网格设立了基金,累计投入180余万元,用于各项公益事业,成效显著。目前,太白镇正在致力于实现“网格基金”的全覆盖,以创新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