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在会址宣誓。(遵义市消防救援支队 供图) ■ 记者 喻玉
3月初,中宣部命名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此次命名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共100名(含集体和个人),主要来自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医院、军队等基层一线。其中,我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榜上有名。
荣誉背后,是一代代会址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的奋发有为,是遵义市消防救援队伍学习践行训词精神,牢记领袖嘱托、忠诚感恩奋进的不懈奋斗,也是遵义市消防救援支队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典型引领、长期深耕培育的坚守与担当。
55载栉风沐雨担使命
1970年,会址消防救援站落地遵义,保护红色革命旧址群消防安全的历史画卷由此开启。55载栉风沐雨,55载砥砺前行,每一代消防指战员均始终立足本职、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与群众鱼水情深、血脉相融。
1998年,在火场逆行的黄定明以肉身筑成安全屏障,尽管头发被烧焦,血肉模糊,却不后退半步,只为扑灭“红军烈士陵园”的烈火;
2015年,在松桃路楼房坍塌事故中,林虎蓝跃过地形复杂的6层废墟,奋不顾身,救出被困者;
2022年,槽罐车发生追尾,张炯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成功破拆阀门仓,保护了方圆2公里300余名群众、1000多辆滞留车辆及2200余名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55年来,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中,会址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指战员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累计接警1.6万余次,抢救被困人员3200余人,保护财产价值超过10亿余元。
曾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6次,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表彰370余次。会址消防救援站党支部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成绩是传承红色精神、雷锋精神的有力证明。一直以来,会址消防救援站在全省带头践行“学习训练走在前、狠抓落实干在前、危急时刻冲在前、执行规定严在前”,在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走前列、作表率。
50余名有志青年勤“播种”
如何深度参与社区基层治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辖区群众、游客、驻地青少年、特殊群体”4类人群,会址消防救援站打造了“种子计划”(一队一站一课堂一基金)志愿服务品牌,将群众的“需求单”变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履职单”。
于是,一支囊括了附近7个社区50余名有志青年的会址卫士消防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消防指战员通过分批次、分阶段组织消防知识学习、现场实操演练、消防隐患排查整改、沉浸体验消防生活等方式对社区青年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成为消防安全的“明白人”、消防常识的“传播人”、火灾隐患的“吹哨人”。
自组建以来,会址卫士消防志愿服务队共开展消防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张贴消防宣传海报2000余份,帮助查找火灾隐患1500余条,在辖区播撒了“安全的种子”。
4亿步40万里创“无火”记录
遵义会议会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
为确保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会址消防救援站每日进行“全方位”防火巡查,无论严寒酷暑,日夜守护神圣红楼,累计步行超过4亿步40万里,以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遵义会议会址长达半个多世纪“零火情”的“无火”记录。
面对老城区人流密集、火灾负荷大的实际情况,会址消防救援站创新建立“123”快速反应机制和“7+4+N”联勤联训联调联战机制,极大提升应对火灾“秒级响应”能力。此外,还通过便民服务站和红旗巡逻队,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据统计,近年来,共计“敲门入户”讲授防火常识3400余次,查改火灾隐患57000余处,为革命遗迹的安全保护筑起不可逾越的最强防火墙。
“建站5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带队建、队建促工作’的理念,秉承‘忠诚、传承、无畏、奋进’的队魂,带领一代代指战员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为己任,以守护革命圣地为职责,书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群半个多世纪的‘无火’安全记录。”会址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李宏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