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以基层善治筑牢平安之基
——二论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信访法治化改革等系统性举措,构建起“源头防范、法治保障、民生为本”的治理新图景。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其核心在于激活基层组织的自治活力,推进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正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制度实践的关键举措。实践表明,基层善治需以赋权增能为突破口,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治生态。
  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政府工作报告将信访工作法治化列为重点任务,推动治理从“经验主导”向“规则主导”转型。法治化不仅为公权力划定边界,更让群众在每一起纠纷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逻辑,既维护了社会秩序,也守护了民心温度。
  平安不仅是治安概念,更是民生工程。政府工作报告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为治理目标,通过严打黑恶势力、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筑牢公共安全屏障。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将民生保障与社会稳定紧密关联,形成了“以服务促治理”的良性循环。
  2025年的社会治理部署,既延续了“枫桥经验”的群众路线传统,又融入了法治化的时代特征。其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构建韧性更强、包容性更高的治理体系。正如报告所强调的“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一路径不仅能够有效防控风险,更将凝聚起全社会共建平安中国的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社会根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