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四川:跨界破藩篱 碧水映巴蜀
  ■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代建军 周靖
  流经云贵川3省4市16个县(市、区)的赤水河,从泸州南端的叙永、古蔺一路蜿蜒流淌,于合江县汇入长江。
  “这几年生态环境变好了,赤水河里的鱼又多了起来,水也变清了。”赤水河巡河员骆恩华说,为了管理好河道,乡里不仅对他们进行了普法和专门的培训,还动员大家一起参与巡河,共同保护赤水河。
  近年来,四川充分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携手云南、贵州通过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形成保护成本共担、效益资源共享、相互协同监督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良好局面;出台《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跨省生态保护补偿、构建协同治理模式等提出具体举措;泸州制定《赤水河泸州段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印发《赤水河流域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立足泸州南翼地区,古蔺、叙永两地检察院合力打造“赤水丹心”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联合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古叙片区增殖放流点”,以上下一体、左右协同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携手保护两地生态环境。为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司法机关在赤水河附近村社进行巡回审判,用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法治宣传更有温度、更加深入人心。
  古蔺酱酒园区内汇聚了不少以郎酒为龙头企业的酒企,这些企业往往对法律服务有着迫切需求。走进赤水河畔的古蔺县二郎镇,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园区内各区域划分合理,功能一应俱全,古蔺县酒业发展法律服务中心就坐落在这里。据工作人员时安泽介绍,该中心由古蔺县委政法委牵头设立,一大亮点是探索打造了“保姆式”法律服务模式,将“企业找法律服务”转变为“法律服务找企业”,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据了解,该中心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8%。
  古蔺县法院在茅溪镇设立茅溪人民法庭(旅游环保法庭),组成环资审判专门团队,集中办理泸州市赤水河干流流经区域三个区县17个乡镇内涉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提升环境司法的专门化、专业化水平,以法治护航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群众心声】
  从古蔺县茅溪场镇出发,驱车半小时便可到达位于赤水河畔、与茅台镇隔河相望的青龙村罗摊甜橙种植基地,千亩橙树随风摇曳,枝叶间隐藏的花骨朵含苞待放,承载了这片土地乡村振兴的希望。
  基地负责人刘宗伟正指导村民剪掉橙树重叠枝,让果树营养均衡,他告诉记者:“现在没有外面的人来我们这里钓鱼了,河岸也没有垃圾了,村民们的矛盾纠纷也少了,这些变化都得益于‘一江法庭’跨省司法协作碳汇林基地在我们村里挂牌。”
  刘宗伟口中的“一江法庭”跨省司法协作碳汇林基地,是四川省古蔺县检察院、法院与贵州省仁怀市检察院、法院紧扣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赤水河为界,联合建设的跨区域碳汇林基地。该基地将碳汇功能和生态修复目的相结合,为两地法检两院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生态修复和法治宣传提供场所,是创新环境资源审判执行方式,奋力提升环境司法社会化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依托该基地,古蔺县司法机关积极探索异地修复、碳汇交易的创新修复举措,结合赤水河流域内易发的耕地占用,水产品非法捕捞,违规倾倒垃圾废渣,违法排放废水、废气、扬尘等多发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增殖放流、法治宣传等活动,大力培育基层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带头人”,织密赤水河流域保护“保护网”。
  “以前村里好多人都不懂法,用完的肥料口袋也乱扔,现在老百姓不再乱排乱扔,还自愿参与环境保护,从污染者变成了守护者,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整洁了。”刘宗伟说。
  如今,漫步赤水河畔,看两岸青山连绵、人民安居乐业,焕发勃勃生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