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贵州:酒都酿琼浆 黔地探新路
渔政护鱼人员在赤水河进行护渔。

  ■ 贵州法治报记者 黄峰 姚强
  仲春的赤水河碧波荡漾,白鹭掠过水面,红唇薄鳅在清流中游弋。55岁的向英俊身着护河工作服,立于执法船上巡护河道。这位曾经的“捕鱼人”如今已成为“护鱼人”,亲历着赤水河从“伤痕累累”到“水清鱼跃”的蜕变。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身,更折射出云贵川三省共护母亲河的生态蜕变。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基因库,赤水河承载着3省4市16县(市、区)流域的发展脉搏。贵州以法治破题,2011年出台全国省级层面第一部针对流域保护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法治框架。
  “好山好水才能酿出好酒。”可以这样说,没有赤水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包括茅台在内的沿岸白酒企业的生存。当地人都说,赤水河是他们的母亲河,也是他们的“黄金河”。
  作为赤水河的生态保护最大受益者,茅台酒厂先后投资数十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呵护着赤水河。
  为了赤水河的水长清、岸常绿,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携手共治,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三省政法系统也积极行动起来,运用法治力量保护赤水河流域。
  三省协同的法治力量在此激荡澎湃。贵州仁怀与四川古蔺共同揭牌设立“一江法庭”跨省司法协作碳汇林基地;贵州遵义与四川泸州、云南昭通等地法院共建赤水河全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省域司法协作机制,创新“增殖放流+生态修复”裁判模式。截至2024年6月,三省政法系统近四年办理涉赤水河环境案件1325件,累计放流鱼苗360万余尾,补植复绿超1752.85余亩,司法利剑守护着赤水河流域的绿水青山。
  如今的赤水河,Ⅱ类水质达标率100%,消失多年的鳗鲡、胭脂鱼重现碧波,120余种鱼类构筑起立体生态链。在仁怀酱酒产业带,酒企将生产耗水量降至行业最低水平;在赤水市,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这条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河流,正以“法治护航、产业反哺”的创新路径,书写着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的贵州答卷。
  站在赤水河畔,茅台渡口铁索犹在,河面倒映的已是绿色发展新图景。当法治之光点亮流域治理,当生态红利激活产业潜能,这条见证过历史转折的河流,正激荡出新时代的澎湃潮音。
  【群众心声】
  在赤水河两岸,乡亲们茶余饭后总爱念叨:“咱这河水啊,真是一年比一年透亮了!”
  站在仁怀市合马镇沙坪村的黄葛树下,护林员罗美指着树上密密麻麻的白鹭窝笑道:“前些年难得见几只,如今上千只白鹭在这安家,春天孵蛋时节,整片林子都是扑棱棱的声响。”她掏出手机展示视频:晨曦中,白鹭群掠过碧波荡漾的河面,翅膀尖儿点起一串水花。“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位与山林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护林员”,现在成了“生态卫士”。
  “快看!那条红尾巴的是胭脂鱼!”向英俊压低嗓门,生怕惊扰了水中的精灵。这位打了近30年鱼的“老把式”,如今成了赤水河的“护鱼人”。他轻抚船舷回忆:“2016年上交渔网那晚,我蹲在码头抽了半宿烟。谁能想到现在每天数鱼比当年捕鱼还欢喜?”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前两天巡河,亲眼瞅见长薄鳅和胭脂鱼,那心情,别提多美了!”
  从云贵高原到巴蜀大地,这条436.5公里的河流见证着太多这样的变迁:退捕渔民变身“护鱼专家”,农家小院飘出护河山歌,昔日“污水沟”成了城里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河”。
  站在茅台渡口望去,赤水河像条碧玉带子,串起云贵川三省的青山绿野。这条淌着乡愁的母亲河,正用一河清波讲述着老百姓的生态故事。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