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大数据背景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冉启松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治理空间、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上具有独特结构属性,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人民群众需求升级,社会心态、社会风险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重要问题。探索研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用智能化提供精准高效服务,通过大数据手段把握社会治理运行情况,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市域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
  一、大数据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现状
  当前大数据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运用科技手段嵌入社会治理成为赋能治理体系的创新之举,需要推动大数据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着力发挥大数据支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用科技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痛点难点问题,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质量、效率、动力提升,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增“数”、增“智”、增“效”,持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建成系列数据治理平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已建成视频会商、智能呼叫、多维通讯、数据融合等大数据工作平台,通过专项调度、应急调度、日常调度方式,实时调度重点行业、领域高效处置开展工作,不断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积极与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工作深度融合,采用数据可视化平台构建治安态势、维稳态势、业务总览一张图,实时感知社会风险。依托实战化平台构建贯通省市县乡村、联通相关领域的指挥调度体系,汇聚视频监控、智慧门禁、实有人口、社保、计生等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有效提高了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二)治理数据逐步融合贯通。为切实解决系统平台重复建设、多头建设问题,针对原来部门条线各自为战情况,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牵头统筹作用,将平台建设情况、平台使用情况纳入考核内容,采取业务培训、工作督导等方式推进平台使用。各部门不独立构架相关业务系统,不单独划分网格,实行省级、市级统一开发工作平台,统一组织系统维护,统一分级分类授权使用。平台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网格,横向贯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构建物联感知网络,打造智慧城市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判海量数据,让政府部门能够准确地把握社会动态,预测潜在风险,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理策略。例如内蒙古对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化管理,南昌“天网+地网”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杭州“城市大脑”治理平台为城市生活打造数字化界面,贵阳“城运中心”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着力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贵阳公安7×24小时自助警务服务终端为群众提供了方便。
  (三)数据采集实现一站完成。坚持党委政法委牵头总揽,公安、司法、城管、住建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入驻省级、市级综治平台共同推进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有关联动机制。按照“部门提出需求—平台下达任务—网格员采集信息—部门按需取数据”工作机制,完善基础数据库,实现人口、单位、房屋统一采集。结合公安、民政、人社等20家业务部门,梳理基于基础又融合相关业务的数据采集,能共享交换的数据一律不安排基层采集。由原来的“重复录入、多头上报”,变为现在的“统一采集、按需使用”,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行动提供支撑。规范巡查信息、政策咨询、管理服务等终端应用。规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服务管理、职能部门专项业务。
  二、大数据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不够顺畅。当前存在多部门管理问题,管理权责不清晰,导致网格化管理运转机制不畅,网格员工作职能职责不明,网格员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网格工作评估体系还需提升。在运用大数据手段推动社会治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功能方面还需不断完善提升,在采集信息、问题上报等方面仍旧有些落后,各部门数据整合存在障碍,一定程度依然存在数据壁垒问题。
  (二)基层公共服务效能还需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涉及范围较广,由于各部门边界职责不清,职能定位不清,角色认识还不到位,沟通交流不畅,信息不对称,各自为政情况依然存在。大量公共数据由部门独立掌握,并且没有数据统一交换平台,数据无法有效共享,不能快速实现横向联通,跨领域、跨部门高效联动难以实现,合力协同方面问题凸显。各种职能部门业务分散,造成了百姓办事难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公共服务效能。
  (三)基层精准服务水平还需提高。伴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然而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社会治理往往不能及时满足需求,由此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卫生、教育、水、电、煤气、住房等方面需求问题,同时县级、街道(镇、乡)综治中心功能不够健全,工作联动不足,特别是职能部门在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力量整合不够,导致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还需不断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细精准服务群众当中的作用,市域社会治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四)社会风险安全感知还要提升。当前安全风险复杂多变,县级、乡(镇、街道)政府支持基层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不够健全,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不够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全面,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建设还有不足,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有提升空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还要强化,相关职能部门态势感知联动还要持续加强,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智能感知体系还需健全,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体系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大数据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基层智慧治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牢固树立“以智力补人力、向科技要战力”的创新理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水平,把大数据建设作为撬动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重要支点,打造新型智能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模式。
  (二)做好科技引领,全力建设平安中国。要把科技支撑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重视现代科技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注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以技术优化治理过程,既规避技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壁垒风险,又以智慧化精细化手段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发挥大数据对社会治理支撑作用,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全力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以市域平安筑牢社会治理基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做好数据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智能化建设水平。切实打破数据封闭、信息孤岛、部门分割、各自为阵的局面,实现市域社会治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发挥国家大数据建设发展契机,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强化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完善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建立完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部门间资源共享,实行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同时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
  (四)做好数据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征程中,要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以智能化建设新成果全力破解制约社会治理的关键障碍,建成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城市“大脑”。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乡、村两级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做好基层治理相关数据方面工作。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社情民意联排、安全隐患联防、政策法规联宣效能。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格局,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李曌.数智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短板、提升路径与政策优化[J].未来与发展,2021,45(11).
  [2]王健.深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J].党政干部论坛,2021(2).
  [3]胡逸.无锡:运用大数据提升市域治理能力[J].中国信息界,2021(1).
  [4]闫欣.推进市域数字化治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1).
  [5]刘湘顺,孙静怡.突发公共危机下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行政科学论坛,2021,8(12).
  [6]应用大数据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J].法治日报,2022(2).
  [7]吴学梅.大数据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22(5).
  (作者单位: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