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提升农村生育水平,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储备安全网
  ■谭淳允 聂焱
  中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生育水平下降与人口失衡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应“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应对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失衡提供指导方向。农村地区亟待通过政策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和强化社会支持,全面缓解人口困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农村生育问题的多维剖析:人口流失、成本压力与价值转变
  (一)人口流失与性别失衡:动摇农村生育基础
  农村生育问题的根本矛盾之一在于人口的持续流失。自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使农村适婚育龄人口大幅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2000年到2020年,农村人口总量降幅高达35%。农村劳动力外流不仅使农村的劳动力供给陷入困境,也极大削弱了婚育群体的规模。在这一人口迁移中,育龄女性的外流、外嫁尤为突出。这种性别结构的不平衡显著削弱了农村地区的婚育基础,形成了婚育群体规模缩减与婚姻困境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为解决农村生育问题带来了更大挑战。人口流失与性别失衡的叠加效应,构成了当前农村生育体系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不仅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产生冲击,还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带来了深远而复杂的挑战。
  (二)经济成本与资源分配:削弱家庭生育意愿
  生育成本的持续攀升是当前农村家庭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农村家庭的育儿模式从“自然成长”转变为“精细化抚养”,对教育、医疗、生活质量的高投入成为家庭决策的重要考量。这种转变显著提高了家庭的养育成本,使得农村家庭倾向于减少子女数量,以优化资源分配。在经济压力的驱动下,“二胎”及以上家庭的比例大幅下降,生育决策日益趋向理性化和精细化。代际财富流动模式的转变也对农村家庭生育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中,子女被视为家庭财富增值与养老的核心。然而,现代化进程使这一逻辑发生逆转,父母反而需要为子女提供住房支持、高额彩礼和教育费用等巨额支出。这种财富流向的改变显著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抑制了其生育意愿。尤其是女性作为生育行为的核心主体,面临着多重成本压力。经济负担之外,育龄女性还需承担时间、身体、心理和机会成本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生育意愿显著降低。
  (三)传统观念与价值转型:改变生育行为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方式,还深刻重塑了生育价值观的基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多子多福”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逐渐让位于“少而精”的生育决策模式。这种转变不仅降低了生育数量,还深刻重塑了家庭内部的决策逻辑。生育行为逐渐呈现出现代化与个体化的特征,成为农村地区生育水平下降的重要驱动因素。此外,婚姻观念的多元化与社会性别平等的推进,推动女性逐渐摆脱传统家庭责任的束缚,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影响了农村家庭的生育行为。
  二、农村生育水平提升的政策路径:成本支持、女性赋权与基础保障
  提升农村生育水平不仅是应对人口结构失衡的核心任务,更是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储备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减轻家庭生育成本、赋权女性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发展以及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有效促进高素质下一代的培养与留存。
  (一)成本支持: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增强生育信心
  农村生育意愿低迷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经济负担过重。通过精准化的政策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激发生育意愿。农村生育意愿低迷的核心原因之一是经济负担过重。通过精准化的政策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从而激发生育意愿。以下措施可在成本支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1.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支持。针对多孩家庭,通过分阶段发放育儿津贴,覆盖生育、养育和教育的关键费用,优先惠及低收入家庭。对三孩家庭,可设立一次性奖励政策,用以直接缓解生育初期的经济负担。同时,这类政策可通过提高补贴额度与灵活性,进一步增强政策对农村家庭的感知效果与实施吸引力。
  2.推动教育资源的普惠化。逐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范围,并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增加财政投入,降低学费和生活成本。同时,应扩大农村营养午餐计划的覆盖面,为学龄儿童提供免费且健康的营养餐,从而减轻家庭后续养育压力。这一措施不仅能够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还可从长远上提升农村地区儿童的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女性赋权:拓展就业机会,平衡家庭与发展
  女性在生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这使其面临更高的生育成本和社会压力。通过完善政策制定,为女性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和系统性的支持,可以有效平衡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为农村女性赋权奠定基础。
  1.推动灵活就业与技能提升。针对农村女性的就业需求,发展灵活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计划是关键。结合农村产业特点,政府应积极推动适合女性参与的灵活就业形式,如农村电商、手工艺品生产以及社区服务岗位。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重点教授电商运营、现代农业管理等实际技能,帮助女性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的平衡。
  2.完善生育权益保障制度。在农村推行生育津贴和假期保护政策,为参与农业劳动的女性提供农忙季节的替代劳动力支持。对非农劳动女性,则通过延长生育假期和补贴收入损失,保障其在生育期间的基本经济安全。
  (三)基础保障:完善服务设施,重塑农村活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吸引适龄人口回流农村、优化婚育环境的重要基础。通过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条件,不仅可以为生育提供更好的支持,还能重塑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活力。
  1.均等化配置教育与医疗资源。均等化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是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县管校聘”政策,合理优化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同时,扩大乡村远程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强化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管理,实现健康服务的“零距离”供给。这些措施能够为育龄家庭提供可靠的教育与医疗支持,降低生育和养育成本。
  2.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吸引人口返乡。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地区提供经济支持,还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口返乡。鼓励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农村电商,为适龄劳动人口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针对返乡创业者,应提供税收减免和启动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女性创业者设立专项扶持政策,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举措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同时优化农村婚育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农村地区女性地位与生育水平提升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4XSH016)阶段性成果。谭淳允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聂焱单位:贵州大学〕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