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景色。 ■ 记者 姚强
青瓦、白墙、木制雕花窗的房屋,错落有序地摆布在绿色的田野上……走进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一幅幅美景映入眼帘。
提及枫香镇,就会想起红军长征时在这里召开的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至12日,在苟坝村一个被叫作“新房子”的小院里,红军召开苟坝会议,成为伟大转折的关键一步。
为用好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2014年,枫香镇提出“生态立镇,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苟坝村红色旅游发展。2015年,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进入苟坝村,便看见一栋新修建的民宿,房前屋后种满繁茂绿树,房间内配备了智能化家居设施,给人一种“家”的温馨。“村里投资50多万元新建的民宿,8间房10个床位,已营业。”苟坝村党支部书记吕松称。
如今,苟坝村已成全国各地游客打卡地。2023年,苟坝村接待游客11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37万元。行走在村里,特色民宿、生态养殖、果蔬采摘园等标牌引人注目,这都是村民们自己经营产业。
2013年,苟坝村村民费元开和村里有经验的几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村里第一家合作社——红枫圣源林业专业种植合作社,专门从事中药材种植与加工。
如今,苟坝村杜仲树种植面积约4500亩,其中集中发展杜仲矮化密植1850亩,又建起杜仲加工厂,带动800户村民增收,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与苟坝村毗邻的花茂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2015年6月16日,在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有感而发地:“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在红色乡愁路的助力下,花茂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花茂村在旅游业助推下,富农产业也发展壮大起来,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79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从2014年1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297万元。
这个冬天,花茂村正抢抓时间进行一场全面的村庄整治,完善村容村貌,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加整洁舒适的旅游环境。
在花茂村的主干道上,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道路拓宽。
在村里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区,几台挖机30多名工人正同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工程最繁忙时,十多台挖掘机和200多名工人同时作业,目标是在年底前完成364.8亩土地的整治。”施工组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
村民陈泽东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种植烤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最多时种200多亩,每年只忙半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不光自己一个人富,还带动了村民共同富裕。”花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对陈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数十名村民在他的种植基地工作,学习了烤烟种植技术,拓宽了收入来源。
近年来,枫香镇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显著的提升,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立足‘红色苟坝·绿色花茂·乡愁小镇’发展定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提高旅游综合收入,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枫香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