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德凤街道城区一隅。 ■ 记者 石含开
南泉山麓雾蒙蒙,红色古镇映初心。
黔东南州黎平县德凤街道曾因黎平府而兴盛,又因高达77%的森林覆盖率,被评为贵州省级生态乡镇,更因历史底蕴深厚、红色基因活态传承等而获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红色旅游风生水起、“两茶一药”产业蓬勃发展、“3+N”工业热火朝天……如今,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文化与经济共同迈进,不仅大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效地助推了旅游业的发展,打开了古镇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曲径通幽的巷弄古宅、别具一格的店铺作坊……2024年12月31日,行走在德凤街道古城翘街百年前的青石板路上,看着斑驳的墙壁,古朴感与年代感迎面而来,片刻宁静的惬意。
“1934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站就是黎平……”在黎平会议会址内,讲解员吴增城如往常一般,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述着红军长征在黎平的革命故事。
黎平会议会址及会馆,是古城翘街的精神地标。会馆中,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实物、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将那段光辉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翘街召开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会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
90年后的今天,那些过往的红色记忆,依然在黎平光芒闪耀,为这座“曙光之城”留下了光辉而永恒的一页。
红色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在黎平,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当地群众将红军长征精神、黎平会议精神转化为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德凤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背街小巷穿上了新装,城区风貌日益凸显,文明又充满温度。
“先刨土,再放种,然后松松旁边的土,免得伤到种子……”在德凤街道汪家庄村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里,技术员向鑫华正向当地村民讲解如何正确钵栽天麻,以保证天麻的产量与品质。
作为德凤街道最大的坝区,德凤街道通过市场对接、招商引资,加大坝区水、电、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了机耕道3.6公里,大棚160亩,380立方冷藏库一个,全面推进坝区有机农业产业化,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向可循环生态有机方向发展。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搬到了城里居住,过上了更幸福的生活。”在德凤街道干凉亭社区,从九潮镇治彦村搬迁至此的胡必忠满心欢喜地说。
和他一样,黎平城区有3.9万余名来自各乡镇的易地搬迁群众成为了“新市民”。他们在离家不远的工厂、车间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既是红色革命老区,也是绿色生态景区,更是蓝色宜居城。
近年来,德凤街道依托资源禀赋,紧紧抓住“左右江革命老区”“桥头堡”等政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扎实推动城南现代商贸服务核心区、中部历史记忆承载区与龙形街道城北互动创业创新区协同联动,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德凤城区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如今的新貌满载着希望。
黎平机场通航,黎洛、三黎、黎靖、黎剑四条高速,G356、G242两条国道穿城而过,既串起了黎平“一城三区”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发展链,又奏响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幸福双重奏。
初心如磐乘风起,征程似锦展宏图。接下来,德凤街道将继续依托自身区位条件优越、红色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禀赋,奋勇争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