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竖起石碑,铭记毛主席送寒衣故事和党的恩情。 ■ 通讯员 杨婧 夏季 姚辉
1934年冬。红军长征至剑河时,毛主席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送给身穿单衣、沿路乞讨的苗族母子。当地百姓依然被这个故事温暖着、激励着。
故事发生在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湖南通道转兵,进至黔东南苗岭山区。正值寒冬时节,当红军的队伍途经剑河县柳川镇中都村陡寨组时,看到一位苗族妇女和她的小儿子在凛冽的寒风中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倒在路边。毛主席关切地向她询问情况,不会说汉话的妇女只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他,她家一年种的粮食全被地主收去了,大儿子也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她只有带着小儿子外出乞讨。
望着饥寒交迫的母子俩,毛主席眼角泛泪,立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又从行李中取出一床布被单、两条装满白米的干粮袋,递给老妇,并蹲下身告诉她:“老人家,您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即穷人)的队伍,是为贫苦人民谋幸福的。”老妇激动得泪水涟涟,连连点头致谢。
对此情景,与毛泽东一起行军的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红军走到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旁有一老妇与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旁,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从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床,授予老妇,并令人(红军战士)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在中央红军经过的陡寨组沿清水江边的一块平地上,当地党委政府竖起一块大石碑,永久纪念此事。
岁月无声,石碑有言,毛衣的暖意还在散发。
“苗族母子已经先后去世,但毛主席关心穷苦百姓的故事一直温暖着我们。”原剑河县史志办主任杜建安说。
剑河县柳川镇中都村陡寨组年龄最长的陶启州,脸上已布满皱纹,但说起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显得特别有精神,“红军好,对百姓好。”
人心能感知,大地亦有情。清水江,连接着苗岭山区的过往与今朝,被毛衣温暖的剑河大地,感恩过去、不惧未来,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近年来,剑河县柳川镇麻镰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了秧李、西瓜、杨梅、枇杷等水果。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带动等模式,全村全部加入精品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赏花摘果,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美味,充满美丽乡愁的麻镰村,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麻镰村是剑河发展的一个缩影。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剑河县和黔东南人民,正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发扬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新时代黔东南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