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岑巩县水尾镇:用党建“绣花针”织就基层治理“锦绣图”
  ■ 通讯员 沈启浩
  “自从老寨村建设数字乡村后,在摄像头的监督下,大家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乱丢垃圾现象没有了,公共区域卫生也变得干净整洁了。”老寨村村民吴承美称赞道。
  在岑巩县水尾镇老寨村,数字监控摄像头遍布老寨村15个村民小组、村口要道、河流,实现了对全村公共区域24小时实时监控,数字乡村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已形成。
  近年来,水尾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党建“绣花针”穿起了基层治理千条线,在精准服务中有效解决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7月,老寨村获得平安黔东南州建设“示范村”称号。老寨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党员、知名人士、组干、部分村民代表开会研究,决定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数字乡村项目。2023年8月,老寨村数字乡村项目成功落户。
  “党建引领+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智理”。智能监控系统随时掌握留守老人、留守未成年人以及重点人群对象的生活状况;重点路口安装智能监控系统监控过往的车辆以及交通安全;河流智能监控系统随时监控辖区内河流安全,防止村民溺水,保护河流水资源。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路上交通更加安全,超速、乱停乱放现象得到有力改善,村民回家道路更加安全通畅,村民东西放在外面更加放心。
  “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有你们在中间调解,我们的矛盾只会越拖越久,越拖越严重。”水尾镇大树林村村民戚元菊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道。在大树林村调解员的多次劝说调解下,因为土地纠纷而产生矛盾的两家人终于在时隔多年后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水尾镇立足实际,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片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持续强化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综治中心、村调解委员会两级调解网络,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基层治理机制,建立镇村党员干部包网格、网格包组的网格治理体系,将9村1社区划分为35个综合网格,建立党员小组35个,涉及党员452人,打造“金牌调解”队伍,定期组织调解员深入网格开展走访,全面细致摸查矛盾纠纷隐患的苗头,排查不稳定因素,回访已化解的矛盾,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以前寨子上的垃圾桶少,还放得远,每次扔垃圾都不方便。前几天政府将垃圾桶位置进行优化,并且多放了两个垃圾桶,现在扔垃圾方便,还能实现垃圾分类。”水尾镇马家寨村村民许自善说,寨子上的垃圾桶更多了,扔垃圾的距离更近了,村民的脸上笑容也多了。
  水尾镇紧紧围绕“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这一中心点,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为载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坚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村庄绿化建设,打造宜居乡村,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全民清洁日”等主题实践活动20次。将集镇划分为6个网格,班子成员负责带队开展责任区域集中整治12次,完成街道路面污水整治5处,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入户管网建设400米,对公路损坏处和集镇损坏井盖进行修复,实施路灯维修120盏,对全镇垃圾投放点进行优化设置,新配备垃圾桶400个。
  多形式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水尾镇成功举行2024年岑巩县第三届“荷你相约·探秘马家寨·畅游龙鳌河”文化系列活动,累计吸引周边群众、游客2.8万人次。举办“美丽乡村”篮球赛2次、山地自行车大赛、傩戏展演、金钱棍、战鼓等文艺演出10余次,组建文艺汇演队伍3支,开展文艺汇演3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