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建设的新任务与新规范
  ■ 黄永胜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源泉,这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中更为广泛运用。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数字技术运用上也面临着一系列数字伦理的新任务。本文分析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实际工作在数字环境下所面临的数字伦理新任务,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新规范,旨在建设高校教师的数字伦理,以此推动高校教育数字化技术运用的健康长久发展。
  一、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数字化教育的加快推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校教师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中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最初传统的黑板教学到如今的智能化多媒体教学、从与学生的数字化沟通到注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都需要高校教师时刻遵循与维护相应的数字伦理规范。数字化教育环境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与研究空间,高校教师一方面能够借助数字化平台打破传统时空限制,与丰富多元的全球化资源进行交流互动以及教学方式创新,给学生带来了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学术不端等多方面的伦理困境。于此观之,明确提出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建设的新任务与新规范已然是迫在眉睫,因为这对于提升高校教育数字素养以及保护师生全方位权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建设的新任务
  (一)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的合法与公正
  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是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而教师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去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确保教学资源的合法获取,未存在侵权行为。如在使用网络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时,要注意版权的法律法规,不能随意将未经授权的内容用于教学。其次,教师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上,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公正性,不能过度偏向使用流行的教学内容。如在教授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数据库,而是应该广泛搜集多方的数据来源,给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知识体系。最后,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以及地域差异等多元素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数字鸿沟”。如提前调查了解学生数字运用的概况,给出合理化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对于使用数字较差的学生,提供其他的替代学习方案以及详细的数字使用指南,确保学生学习的关注度。
  (二)高校教师数字化科研的真实与可靠
  高校发展中,教学发展与科研建设是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字化教学,也要注重数字化科研水平的发展。在数字化科研建设的发展中,有两种主要手段形式需注意。第一,要注重科研数据的伦理性。在数字科研的数据获取、数据使用、数据储存等都会涉及数据伦理,进行科研活动研究时,要保障调查者的隐私与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不能通过网络整合、修改,最终编造出虚假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储存时,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采取安全措施对数据进行定期维护与完善;进行数据使用时,要将数据合理运用到项目中去,而且在无授权的情况下,不能将数据作为他用。第二,要防止科研成果的数字剽窃。现如今,全网平台的科研成果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与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剽窃与抄袭的风险。教师在发表专业论文以及指导学生论文时,自身要正确运用数字工具,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字工具,并严格规范学生论文的查重审查。
  (三)高校教师数字化社会服务的交流与互动
  “以人为本是规范人工智能并促进其长足发展的基础。”高校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这些都为服务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社会服务中,数字化的运用要贴近实际,贴近社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化服务。如社交媒体平台的全方位展示,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评论与读者进行互动与交流,给高校教师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线上开展“在线学术”“在线研讨”“学生服务”等内容,真正地发挥数字化社会服务的作用。高校教师的数字化社会服务能够促进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也能够在不断地传播中实现交流互动的创新。
  三、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建设的新规范
  (一)高校教师数字伦理的教育与培训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领与促进愈发凸显,高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数字化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数字伦理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高校而言,应该主动将数字伦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如邀请知名的数字伦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在线课程、案例分析等,给高校教师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路径。而高校教师也要主动接受数字伦理的基础培训,如数字化的版权、数据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时刻准备迎接数字伦理所带来的挑战。此外,高校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可以在基础性课程中增加数字伦理的内容,使得高校教师在入职前就接受数字伦理的培养,更好地在入职后就具备良好的数字伦理素养。
  (二)高校教师数字伦理的自律与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教师在数字化的大环境中,要自觉遵守数字伦理的行为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互联网快速传播的信息内容,高校教师要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与之身份相匹配的言论,不能发布不当言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领。在数字科研中,要做到自律、不剽窃、不数据造假等行为。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数字行为负责,如果偶然间数字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要有勇于承担的责任与勇气。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数字平台、科研平台时,要遵循数字平台的运营规则,按照平台的要求提供教学资料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数字伦理的自律与准则。
  (三)高校教师数字伦理的监督与评价
  高校数字化的运用已然走上日程,高校一方面要针对数字化监管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数字伦理的行为作出相应的惩罚与处分。还可以成立数字伦理监督小组,定期向教师进行抽查与询问,对数字伦理的把控进行全面化与细致化。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将数字伦理纳入相关的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去。如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处理好教学鸿沟、保障好科研数据的真实可靠、服务好社会发展,可以对教师给予激励性奖励。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违背了数字伦理的规范,也将在教师评价中作出相应的处罚。有效建设高校教师数字伦理监督与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维护学术声誉、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高校教师数字伦理建设的新任务与新规范是数字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高校教师要主动积极适应数字环境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有责任承担起数字伦理建设的新任务,遵循与之相应的新规范。高校也应通过课程教育与定期培训、建立自律准则、监督与评价体系等多种措施,强化教师数字伦理建设,从而推动高校教育在数字化时代发展中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传媒职业学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