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在社区广场鼓励搬迁群众就业。 ■ 记者 张斌
“我们从大山里搬迁到城市,生活上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是英姐一直关心着我们,她探索好方法,帮助我们普及法律知识、让我们学会了预防诈骗……”在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有一位深受群众喜爱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就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英姐”的何英。
其实,何英也并非城市“原住民”,而是从思南县大河坝镇勤俭村搬迁而来的。短短时间里,她不仅自己完成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更用一颗热忱的心,将法治的“种子”深深撒进了旺家社区每一位搬迁群众的心中。
被群众称为“英姐”
旺家社区,占地663亩,是拥有62栋居民楼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人们从大山深处搬迁至此,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高楼林立的新居,心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不免有些不适应和迷茫。
何英,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搬迁的“过来人”,何英理解搬迁群众的不易。更深知,要让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法治意识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何英的老家在思南县大河坝镇勤俭村,2019年,她搬迁到了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因为何英干什么事都很热心,并且和搬迁群众“打得熟”,成了全社区搬迁群众的热心联络人,纾解各种矛盾问题的“法律明白人”,搬迁群众都称她为“英姐”,并推选她成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在旺家社区,作为“英姐来帮忙调解室”负责人,何英始终坚持以法治守护群众生活,让居民邻里和谐安宁,她用实际行动持续帮助群众。
她探索打造的“四安家园”建设经验做法,被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样板工程,获得中央组织部在全国推广,其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新时代的贵州人”等称号。
为更好地推进普法工作,何英带头学法,制定了详细的普法计划。她设计的普法施工图,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蓝图,将普法工作分为三步走:第一步,通过“四个一”活动,即一周一次入户走访、一周一次普法宣传、一周一次红色电影、一周一次法治文艺活动,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搜集法律问题;第二步,作为社区的“法律明白人”,何英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为群众答疑解难;第三步,邀请专业律师、派出所、司法所定期授课,组织群众学习法律知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让法治之花绽放
在何英的带领下,旺家社区的法治之花悄然绽放。自2019年以来,旺家社区共开展民法典、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预防养老诈骗等法治宣传百余场,发放法律宣传资料两万余份,让群众体验到“家门口”的法律服务……何英就这样将法治的“种子”渐渐种在群众心中。
2020年春节前夕,社区有50名群众因服装公司拖欠工资,大家手拿器具,聚集到服装公司讨工钱,情绪很激动。得知情况后,何英迅速赶到现场,用法律知识安抚群众情绪,并承诺一定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在与社区法律顾问和公司协商后,最终成功在年前足额发放了工人工资,平息了这场劳资纠纷。这次事件,让群众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
为帮助群众拓宽就业平台,何英更是多方征求法律专家的意见,在合法依规前提下,将简单易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社区微工厂,动员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2019年,何英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入了“爱(AI)豆计划”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扶贫孵化空间,为大学毕业生和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截至目前,已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86人,在碧江区和龙生安置点开设分公司,年产值300余万元,引进“巾帼锦绣坊”等企业入驻,对妇女刺绣、手工艺品制作技能进行培训,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护和谐安宁家园
在何英的带领下,旺家社区不仅法治氛围浓厚,更成为了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针对社区人员结构复杂、流动人口较多的情况,何英坚持每周一次普法宣传,用实际行动帮助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她创立的“老妈妈防火团”,更是成为了社区法治宣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何英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英姐来帮忙”工作室,通过“英姐悄悄话”“英姐帮忙解心结”“英姐帮忙排风险”等方式,及时倾听群众烦心事,化解群众“心结”。在她的努力下,社区的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实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不出社区的目标。
“记得有一次深夜,我接到了一位钟女士的电话求助。”何英回忆说,原来,钟女士与丈夫感情破裂、闹离婚,双方矛盾较大。接到电话后,何英立即组织社区调解委员会连夜上门了解情况并开展调解。经过近6个小时的耐心倾听和调解,双方终于同意次日到社区完成离婚事宜。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和谐,更让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和温暖。
如今,在何英的带领下,旺家社区已经成为了一个法治氛围浓厚、和谐安宁的家园。法治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法治之光照亮了社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