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街头开展法治宣传。 ■记者 付先锐 贾华
做群众最“盼”的事,抓群众最“怨”的事,解群众最“急”的事,是贵阳市乌当区大桥社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
针对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乌当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深化运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治理机制为抓手,推动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处置一批安全隐患、办理一批民生实事,为各级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平安乌当、法治乌当建设迈入更高水平,奋力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做强区级中心指挥协调联动功能 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近年来,贵阳市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注重从“为马赋能”的维度,通过下派民情助理、选派兼职委员、开展结对共建等方式,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服务下移,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小区有多少人、谁家反映的问题怎么解决……在乌当区新光路街道生活桥小区民情助理罗亚手里,有这样一本特殊的“民情账本”,里面记录着走访家庭基本信息、反映诉求事项、解决办法等。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乌当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将其纳入区委全会和区政府工作报告统筹部署,加大组织领导和人财物投入,为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按照“资源集约、力量整合、群众方便”的原则,乌当区选址距离信访、法检公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联动调解中心等基层社会治理单位的中心位置建设正科级区综治中心,完善内部功能设置,选优配强工作人员,着力做强综治中心基层社会治理指挥协调联动功能。
优化完善《一体化指挥调度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风险研判机制》等10个分类分项机制,有效搭建“1+10”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体系,努力推动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抢抓一体推进“三化”建设,以及综治中心、城运中心、12345热线中心“三中心”融合办公机遇,打通“综治指挥调度系统+城运中心平台数据+公安视频资源”通道,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应急处突、联勤联动快速反应和精准化处置能力。依托省网格化信息平台集人口、事件、纠纷等信息优势,用好信息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实时分析、实时预警功能,及时调度责任单位办理事件工单,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真正让大数据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做优乡级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功能
乡镇(街道)一级,在前期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乌当区厘清机构改革关于综合治理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和资源整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一方面,整合资源建强解纷平台。聚焦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三个平台”功能定位,完善接待区、功能区、办公区的功能设置,结合实际选优配强工作人员;整合“一庭两所”等部门力量,以及各专调委线上线下入驻平台,推动信访事项、矛盾纠纷等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实现群众矛盾化解、实事办理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建强法官工作站。印发《关于设立法官工作站的实施方案》,在各个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分别设立法官工作站,选优派强法官进驻指导和参与小额债务纠纷、物业纠纷等的调解,着力破解街道矛盾纠纷量多复杂和无法庭力量支撑的“两难困境”。
做实村(居)网格服务管理功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
乌当区将政法综治、应急管理、消防救援、乡村振兴等各类网格整合为“一张网”,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用、一网通用”,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绘好“一张地图”。按照“规模适度、便于管理、无缝衔接、动态调整”的原则,全区规范划分500余个综合网格,推进网格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结合实际,将符合条件有管理主体的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园区工厂、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区域划分专属网格18个,专属网格员由管理主体明确专人担任,管理主体承担专属网格内部治安防范、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基础信息采集等职责。
建好“一支队伍”。按照“三个一批”方式,乌当区配备到位网格员500余名。明确村(居)“两委”担任一批,从网格层面解决政法综治机制和村(居)自治机制“两张皮”问题;统筹综治专干、流管协管员等划转一批,发挥现有人员人熟、业务熟优势;整合经费招聘一批,梳理人口普查、计生专干、消防网格等“条线”经费近千万元,按有热心、有能力、有精力、本地化、专业化、群众认可度高的“三有两化一高”标准,补充招聘到位缺额网格员,节约财政开支。为激发工作积极性,稳定网格员队伍,加大网格长、村(居)“两委”任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薪酬保障力度,并将符合条件的网格员全部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
用好“一把标尺”。乌当区认真落实4项《贵阳贵安网格基本履职事项清单》、5项《贵阳贵安网格配合履职事项清单》,以实际行动为基层减负;优化《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对新增入格事项,严格按程序研究批准后纳入,严防部门事项下沉网格,导致发生“小马拉大车”问题,弱化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通过做实网格,真正为“一网统管”夯实了数据底座。
做精基层联户联铺群防群治功能
为破解联户长作用发挥不好、各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性不高的难题,乌当区进一步夯实“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机制,探索推出“123+N”工作模式,着力画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
压实“一个”责任。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和群众认可度高的优势,紧盯突出实战和解决问题“两个关键”,明确由网格员负责自己网格内的联户单元划分、联户长选配,确保划分的联户单元符合基层实际,选配的联户长真正担当好组织员、宣传员和信息员的角色。
实施“二轮”驱动。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全力绘就平安画卷,抓好党小组和联户长建设是关键一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离开联户长的网格党小组,缺了千里眼、顺风耳,导致耳不聪目不明;离开网格党小组的联户长,失去了灯塔指引,导致迷失在“茫茫大海上”。
落实“3+N”共驻共建。通过组建“十联铺”单元,将保洁员、保安员、社区店员“三员”,以及广场舞组织人员、棋牌室老板、驴友露营组织人员等力量,选进联铺单元担任联铺长,推动把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沿街商铺、宾馆酒店、娱乐场所,进一步畅通基层社会治理毛细血管,下好“绣花功夫”。
乌当区通过不断做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推动综治中心运转不断规范、网格底座不断夯实、平安根基不断筑牢、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乌当区先后被命名为“全省禁毒示范城市”、平安贵州建设示范县(市、区),区级综治中心、大桥社区综治中心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新时代“枫桥式综治中心”。
成绩来之不易,重任始终在肩。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法委和综治服务中心的关心指导下,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乌当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机制作用有效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
“我们坚决把‘小网格’打造成发现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大阵地’,把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一站式’预防化解的‘指挥中枢、处理中枢’,全力以乌当一域之‘稳’为全市、全省之‘安’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乌当区委政法委书记杨光洪表示。
“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力推动乌当区各项工作落细落实,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乌当区委书记王鸣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