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梁海兰:传承非遗让蜡染文化走得更远
梁海兰向小朋友们传授蜡染相关知识。

  ■记者 张光平
  “当年,我发现具备蜡染技艺的老一辈渐渐老去,非遗传承人担心自己的手艺失传,而这些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却无处求学,我就萌生了对蜡染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守护和传承的想法。”日前,在镇宁自治县景宁小区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镇宁自治县人大代表梁海兰讲述了自己创办工艺坊的初衷。
  “蜡染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提起蜡染,梁海兰如数家珍。她介绍道,镇宁是布依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享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誉,以蜡为墨,以布为纸,精工细作,在结合传统民族技艺的同时,与现代物料相结合,一番巧手制作后,蓝底白图的蜡染布料,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服装、包带、鞋子、配饰。图案、花纹都靠手绘完成,每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蜡染工艺品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海兰妹子教得好,我现在一个月靠画蜡染,就有两千多的收入。”景宁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王莲花感激道,在老家时经常看到婆婆做蜡染,但是自己从来没有学,搬进城了,没有想到会通过蜡染来挣钱。
  自从2017年开创镇宁自治县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以来,梁海兰先后为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村村民、镇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困难户及留守妇女等400余人培训传授蜡染技艺,帮助他们利用独特的制作技艺,将蜡染技艺变为增收的法宝。
  “让蜡染技艺给当地人带来经济效益,让蜡染文化有人传承,有人传播,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希望工坊不仅能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还能通过向学生和游客传授蜡染技艺,让更多人了解蜡染文化。”梁海兰介绍,一路走来,工艺坊在解决10名固定员工就业的基础上,还向外面派单,为当地100多名妇女提供在家制作蜡染手工艺品挣钱的工作机会。随着工艺坊知名度提高,华东纺织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贵航职业学院、湖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等院校的学生组团来到工艺坊取经。她本人被当地多家学校、幼儿园聘为校外辅导员,将蜡染文化带进了校园,为孩子们播下传承的种子。
  近年来,梁海兰先后在省级、县级的相关比赛中斩获大奖,获得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荣誉,工艺坊被授予“安顺市第三批蜡染刺绣文艺创作基地”“镇宁自治县妇联优秀执委工作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应该做好表率。”梁海兰表示,作为工艺坊创始人,她将积极影响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中来,推动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元素创新融合,更好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