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楼村“初心长廊”。 ■ 记者 牟岚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黔南州惠水县涟江街道排楼村,只看见一条条宽敞干净的道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房屋。在沁人心脾的果香中,随意走进路边一家葡萄园:紫王、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的葡萄都已成熟,村里一幅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据排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卢贤锋介绍,现在排楼村已经形成了“春有樱桃夏有李,秋有葡萄冬有桔”的四季产业带。围绕经济强村、产业富民、法治建村、文化育人的目标,以抓班子、筑堡垒,抓产业、助增收,抓环境、促改善,抓法治、讲文明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进基层治理。排楼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及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等荣誉。
一个关键强引领
近年来,排楼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关键驱动”,推进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村支书唐和平于2007年任职,并通过法定程序担任了村民委员会主任。17年来,唐和平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谨记前任老支书的嘱托和要求,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党组织书记、全省“文朝荣式好支书”、全省“雁归圆梦”百万行动创业之星。
其次是建好一个党支部。排楼村把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作为乡村振兴“立足点”,把选优建强村“两委”班子、夯实村级党组织作为硬任务硬指标。在选举中,引导大学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回村任职,有效提升了干部文化水平,一批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强的人被选举为领头人。
第三是服务好一个村集体。排楼村率先在全县开创了村“两委”坐班服务制度,并以“民生实事、党员承诺、工作实绩”三张清单为抓手,通过“点单、派单、接单、晒单”闭环推进实事办理,切实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两支队伍强保障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层治理,重在依法。唐和平介绍道:“2017年以前的排楼村,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和家庭纠纷较多,村支两委每年要调解纠纷30余件。”为此,村里于2017年11月成立由村支书担任组长,村“两委”成员和村民小组长为组员的“村民学法工作小组”,把普法工作纳入村重点工作,分为7个小组入户开展普法宣传。此外,还搭建了全省首个“农村电子普法站”,对于专业性强、案情复杂的纠纷,通过远程连线执业律师进行解答,为纠纷当事人提供准确、便捷的法律服务。自成立“村民学法工作小组”以来,排楼村每年发生的矛盾纠纷平均不超过5件。
后来,工作组又发展了“人民普法员”和村务法治工作“专家团”两支队伍,专门为村子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人民普法员”队伍是由村“两委”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热心公益事业、遵纪守法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等担任,并通过统一培训后颁发聘书,负责村里左邻右舍的法治宣传工作。此后又于2021年顺利完成了从“人民普法员”到农村“法律明白人”的角色转换,工作内容也从此前单一的普法宣传扩大到环境卫生整治、巡山护林、民生监督、产业发展、治安维护、纠纷调解、村务管理等。
村务法治工作“专家团”则是通过积极对接惠水县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单位,聘请政法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为村里发展提供法律意见,通过邀请法律顾问、专家团成员定期到村开展各项法治工作培训活动,为村里的村规民约制定审核把关、为村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各项村级事务依法管理诊断把脉等,指导制定村级组织为民服务责任清单,帮助排楼村把村级事务逐步纳入到法治化管理轨道。
“三治融合”强治理
乡村治,则百姓安。排楼村以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以基层治理为内生动力,以生态宜居为根本目标,以综合发展为重要举措,精心打造“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推进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自治强基。排楼村以实现乡村善治为目标,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议事组织。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和“三务公开”制度,至今还保存15年来召开村民会议的会议记录等的原始资料。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协商,确保各项事务公开透明,保障村民权益。
2013年,该村滥办酒席之风盛行,各种巧立名目的酒席层出不穷。办酒名目种类繁多,有打老庚、认姨妈、状元酒、建房酒、帮帮酒(没有任何原因就收礼)等。吃酒成群结队,群众送礼苦不堪言。“我们每年随份子钱都要花好大一笔,随礼都随怕了。”村民王科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道。
为树立文明新风,村里召开村民联席大会,大力整治村民滥办酒席等乱象。排楼村率先将规范酒席、乡村治理、乱占耕地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让群众事群众管群众议群众定。同时,采取典型引导、编成山歌等方式,由村支两委入户进行宣传,让村规民约家喻户晓,使群众从思想上转变,让“我们的家我们管”成为村民共识。
2019年,排楼村入选省、黔南州“村规民约示范村”。近年来,全村再没有发生一起滥办酒席的行为。
法治保障。为了在全村形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排楼村村“两委”和工作队每周利用“乡村大喇叭”播放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土地流转、劳动合同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普法。不定期邀请村法律顾问为村民授课,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教育引导群众遇事找法、依法维权。同时,在村委会办公阵地单独设立一间“普法办公室”,便于村民借阅法律文书、开展人民调解和法律明白人培训,在村委会阵地前还设置了法治文化长廊展示与法相关的“法律对联”,草丛边安装的宣传立牌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民法典中关于继承、土地纠纷等法律常识内容。
村里大小事务在法治规范下运行,既拉近了干群关系,又激发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
德治教化。通过入户走访、召开会议商讨等,将地名由来、习俗、家风家训等记录成册,让全村及更多人充分了解排楼村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让群众在乡愁、祖训中受到教化。该村还聚焦排楼特色,谱写出《美丽家乡王子塘》(排楼村以前的村名叫“王子塘”),成为惠水县第一个谱写村歌传播乡村文明的村。全村216户制定了家风家训,占54.7%。展现田园乡村生活新样板。
数十年来,经过一届届班子的接力,一代代村民的努力,排楼村实现了“零上访、零发案、零事故、零涉毒、零邪教”和“村容美、生态美、乡风美、发展美、生活美”的“五零五美”目标,走出了一条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助推法治乡村建设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