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贵定县昌明镇建立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工作模式——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记者 罗翔
  深秋的贵定,田间地头稻香弥漫。从厦蓉高速昌明站下高速,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干净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
  “286个自然村寨,高铁、铁路、高速公路纵横贯通,交通区位优势显著,这就是省级经济开发区贵州昌明经济开发区所在的乡镇。”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罗祯美说,这几年随着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昌明镇逐渐成为生态宜居、产城兴业的活力小镇。
  活力小镇的背后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昌明镇始终秉承“以融合促发展,以发展优服务”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多中心合一,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建立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工作模式,真真切切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实施“三多”工程 织牢治理网底
  “基层社会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罗祯美说,作为基层一线,如何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关键在于抓基础,基础抓。近年来,昌明镇始终秉承“以融合促发展,以发展优服务”的理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多中心合一,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建立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工作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面、心贴心”的工作核心关键在于,开展多元化调处,形成“一张网”治理体系。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实行“一网统管、一管到底”。昌明镇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由镇综治中心统筹调度,联合公安、司法、法院等部门力量,充分运用各方资源,积极参与基层调解工作,构建“综治吹哨、部门报到、村居联动”的多元化调处机制。
  通过推动多渠道治理,整合“一体化”运行机制。把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党支部书记担任本村网格长,开展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实现党小组在网格内的全覆盖。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院坝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员发声践行作示范,带动基层治理。
  今年以来,昌明镇、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各类纠纷105件,形成卷宗调解案件共105件,调解成功率96%以上。
  开展“三措”并举 推动固本强基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努力优化治理体系,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治理体系。”据罗桢美介绍,昌明镇通过建阵地,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建成镇级综治中心和27个村(居)综治办公室,昌明镇综治中心主任由政法委员兼任,村综治办公室主任由各村支书兼任。镇综治中心承担了集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功能,按照“七步工作法”横道图,推动诉求与调解更加紧密、处理与反馈更加高效、疏导更加及时。
  同时,围绕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构架,强机制,整合资源和力量规范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以党建为统领,把党的基层组织健全、建强、建实,选准,配优基层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网格上建立党小组219个。着力整合村(居)、社区内部资源,推选联户长1011名,形成以联户长为基础,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治体系。选优配齐网格员队伍,全镇27个村居,全镇(或街道)共划分网格246个,网格员246人,着力于网格员、匠人、致富带头人等多渠道融合治理的模式。
  此外,昌明镇通过明职责,压实基层社会治理责任,根据平安建设(综治维稳)工作制度、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网格员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明确各部门、各村(居)、各网格员的工作职责;定期组织召开平安建设(综治维稳)工作联席会议例会,听取各部门关于平安创建工作的情况汇报。
  建好“三会”机制 推动实体运行
  “‘三会’机制的确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昌明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变化最大的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更具体化、实体化、实战化。
  昌明镇以平安建设(综治维稳)工作联席会议为引领,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工作常态化运行。该镇围绕“分析研判抓重点、统筹调度促落实”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从近年来社会治安的特点出发,结合实际认真总结近年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政法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细化政法工作的措施和抓手。
  今年以来,昌明镇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实体化运行。进一步加大对《信访工作条例》的宣传,紧盯“三量”(存量、增量、变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加法”“减法”和“方程式”。强化机制建设,做好问题收集“加法”。在矛盾纠纷的摸排化解和信息收集上,昌明镇将村居、网格、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民政、人社等部门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做加法,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紧盯“三量”目标,做好问题销号“减法”。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工作要求,根据信访人的真实诉求,依法化解。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很正常,关键是问题发生之后,如何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纠纷。”昌明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说,昌明镇以法学会会员全面进网格为目标,不断充实基层法学会工作力量,这种普法方式既夯实基层法治宣传基础,又能重点将村(社区)干部、网格员、村(社区)法律顾问、驻村(社区)民警、“法律明白人”及从事政法、综治、维稳、信访、调解等工作的人员纳入法学会会员,逐步发展壮大法学会力量。充分发挥法学会法学研究、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的作用,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如今,在昌明镇,邻里之间遇到矛盾纠纷,首先要想到的是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依据,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村与村之间扯皮的事少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