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创建绘新景,和美乡村入画来,这是花溪区高坡乡夏日乡村美景。通讯员 李鹤 摄(贵州图片库 发) ■ 记者 谢禄林
“民典发布似春风,适城镇和农村。”“学好用好民法典,共同振兴新农村。”在三都自治县中和镇“绣娘之家”,“法律明白人”韦应丽一曲自编的普法水族歌曲唱得生动有趣,绣娘们坐在板凳上一边刺绣一边听得兴致盎然,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和美乡村,法治先行。贵州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于基层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工作的全过程,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创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相结合,以法治赋能乡村振兴,为推进法治贵州建设筑牢坚实基础,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乡村法治意识持续提升
法治宣传草坪牌扮亮道路两旁,法治宣传长廊街区集法治文化与休闲于一体,法治宣传墙绘格外醒目,法治宣传栏一字排开……当你走进思南县汤家坝村,那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
“除了打造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我们还开展义务普法宣传,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并定期邀请法律顾问进村,打造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和‘学法用法示范户’等,通过这些方式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法治意识。”汤家坝村党支部书记曾林介绍道。
“过去村里有矛盾,村民们都是私下协商解决,随着村民法治意识的提升,矛盾纠纷也大大减少,即使有些小纠纷,村民也会第一时间求助调解员、法律顾问,在村内就把问题解决了。”王永银是村里的离任老支书,也是村里荆竹坳组的党员包保队员,只要有农闲时间,王永银都会入组串户开展义务普法宣传,调纠纷、讲政策。
法治元素处处可见,法治文化浸润人心。贵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多样化普法阵地,创新普法宣传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活动,让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在荔波县大土村,该村通过构建村史馆、法治工作室和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开展形式丰富的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和运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修文县大木村将“法治”与推动避暑旅居、乡村旅游等工作紧密结合,让原本偏远的山村蝶变成为了游客休闲度假的美丽花园,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播州区花茂村则通过建设红色法治文化广场,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基因,推动法治文化成为当地的底色文韵。
依法办事成为群众自觉 “山里空气好,每天早上都会迎着山风奔跑,那种松弛感只有在这儿待久了才会有具体的感受。”袁銮来自广东,几年前,他到西江苗寨旅游时偶然得知乌东苗寨,从此一眼千年。深深爱上乌东苗寨后,他索性在当地开了一家精品民宿。
藏在深山里的苗寨为何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前来落脚?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外,还得益于村子几十年来的平安和谐。”据乌东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凯介绍,30年来,乌东无讼无访,更无命案发生。
曾在县里工作过几年的杨凯回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后,就如何处理“新村民”与“原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成了他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盾,除了人际纠纷,近年来,劳资、租房、环境方面的纠纷也经常出现。乌东村在产业发展中引入法律顾问、法务把关,村里培育‘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等,潜移默化地让村民们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和自觉。”杨凯回忆说。
历经多年发展,乌东的法治底色越发闪亮。如今,乌东苗寨已有“云上初见”酒店1家,山房民宿15栋,带动发展精品民宿2户,农家乐15户。这个夏天,民宿康养游、生态研学游、亲子体验游接待应接不暇。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万元,实现乌东村全村户均可分红1500元以上。
夯实基层依法治理基础,让法治成为乡村干部群众的共同信仰、依法办事成为群众自觉。贵州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不断健全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以“德治+自治”为基准,法治作为最低底线,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上,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合法权益,加大对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等方面的依法保护力度,主动为农村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法治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2017年,福泉“112”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模式被中央深改办全国推广。
如今,福泉市黄丝村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福泉“112”模式,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推动、触角下沉、群众参与”的新模式,以良法善治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富有黄丝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全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有着“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的修文县青山村以乡村振兴“治理有效”为动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示范创建中,积极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创新走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治理新路子,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打造了乡村治理的“青山样本”。
“我们把村规民约印发到每家每户,并且为每家每户发放一本民法典。”青山村现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少惠说道。借鉴华西村的部分管理模式,青山村委把村规民约发到每家每户,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引领,为青山村乡村振兴工作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在法治的引领下,青山村聚焦发展,共享发展红利。十多年来,青山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村容村貌和谐美观,群众收入逐年递增,百姓生活质量逐年提高。”谈及青山村的未来,李少惠满怀信心。
法治兴则乡村兴,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贵州多地绘就了农村幸福民生的新图景,交出了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一幅花果丰、百姓富、乡村美、社会安的靓丽画卷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