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张婷 赵贝贝
  审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演变历程及法治中国构建的步伐,不难发现,中国式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对基层治理模式进行长期而深入探索的结果。这一进程既与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国特色,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征途上,对国家现代化治理规律的探求精神与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结合《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中“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疾难题,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等重要论述,推动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的保驾护航不可或缺。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步伐,提升法治保障功能,不仅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进程,更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关键所在,它是解决基层治理困境的根本之策。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的价值
  第一,基层治理法治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落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提升我国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治理领域内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变革。这一过程不但有助于保障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化与法治化,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共识,同时也是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关键环节,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切实实现。基层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基和起点,同样也是推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与起点。在治理实践中,务必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对权力的行使进行规范和约束,以保证全面依法治国能够落到实处。
  第二,基层治理法治保障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我国已步入新时代,正面临着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形势更为多元,挑战层出不穷。在基层群众身边,“四风”问题与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诸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收费、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等问题依旧时有耳闻,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如果不及时有力地遏制这些违法行为,将可能导致群众对政府产生“疑虑”,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基础,损害政府形象。当情况进一步恶化时,甚至可能激发地方性的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冲突。若长期下去,将对政府工作的推进及其成效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将基层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基层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履行职能,确保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维护。
  第三,基层治理法治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基层治理现代化,关键要强化基层法治的实际运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推进,意味着地方政府需结合当地实际,对基层事务作标准化和法治化处理,确保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社会公平与正义,激励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遭遇困境时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从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的路径
  第一,建立并完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基层法治的精髓在于建立稳固的法治根基,需要建立一系列全面细致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作为行动指南。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在治理过程中频现的法律法规矛盾和法律法规更新迟缓的状况,需在坚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法治统一性规定的基础上,迅速修订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保障在处理各类基层矛盾时能够提供充足的法律支持。当然,还需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声音,依据基层治理法律规范的执行状况,吸收来自基层实践的宝贵经验,对现有法律法规在基层治理中的不足进行深入思考,确保法律规范在基层治理中被有效执行,促进基层治理朝法治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社会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其秩序的稳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村规民约这一地方治理要素的影响。尽管村规民约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作为体现基层社会文化归属的标志,其涉及的调整事宜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基层群众起着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因此,在深化基层治理法治化道路中,必须考虑实际治理的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法治理念与村规民约相融合、相辅相成。
  第二,培育基层法治文化,加强法治教育宣传。当前,我国基层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对法治的认识不足、法治观念薄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基层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和基层法治文化建设。首先,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提高其运用法治思想、法治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领导干部是与基层群众打交道最多的一方,其对法治的认识和法治素养的不断增强,可以给基层群众做出一个好的表率,使基层群众的法治观念得到整体的提高。为此,基层领导干部要转变态度,克服消极的情绪,加强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法规和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牢固树立以宪法和法律至上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基层领导干部要养成良好的法治作风,摒弃特权思想、官僚主义作风,按照法定职权、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加强对法治的尊重与公信力的保护,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基层群众法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基层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设立法治文化宣传站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等,将婚姻家庭法律、民间借贷法律、劳动法律等与基层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与普及,营造有利于基层法治建设的良好环境。
  第三,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基层领导干部需树立法治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具体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对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化的推动力度,促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进程。在具体实施上,应严格筛选和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定期举办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及业务技能的培训活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的方式,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其法治理念的培养,进而提升其整体的执法水平,保障其行政执法活动严格依法进行,防止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权力的非法扩张。其次,构建新型基层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与规范性。除了采用传统的监督方式,还应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搭建行政执法信息与监督平台,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信息、程序、活动、决定进行实时公开,推动群众实时监督行政执法全过程,借助先进科技确保行政执法的规范化与公正性。
  第四,加强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基层治理法治化轨道上面临新的挑战,基层司法及行政执法人员人数有限力量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整合基层司法、综合执法、乡镇及村社区等多元力量,对其加强法治培训,明确职责,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探索扩充基层执法人员的编制,加强基层法治人才梯队的建设,提升其选拔标准,确保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技能和执法能力。鉴于基层法治人才的短缺,对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形成了制约,应当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员、基层精英和新时代乡贤等社会资源,结合人才鼓励政策,吸引更多懂法青年参与基层治理工作,鼓励各大高校的法科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以充实基层治理的法治人才。
  (作者张婷系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作者赵贝贝系实习律师)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