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聚焦
第07版:关注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威宁自治县检察院:“五步工作法”化解申诉类重复信访积案
图说新闻
盘州市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岑巩县天马镇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蓝褂子”走街串巷护平安
“平安卫士”陈晓义和他的“老兵公司”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安卫士”陈晓义和他的“老兵公司”
■ 记者 张谌
“你创办的文化教育发展公司,为什么要起‘海智达’这个名字?”记者向陈晓义问道。
他似乎没怎么回答过类似问题,略略思索了下,才一脸微笑地看着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面前有一片很广阔的海,要靠智慧方能到达彼岸!”
陈晓义眼中的“海”是什么?“智”又是什么?这后面有说不尽的故事。
“做一个永远的兵”
今年53岁的陈晓义是陕西西安人,军龄有27年。因为所在部队长期驻守贵阳,妻子是贵阳人,2016年,他从空军某团团政委岗位上自主择业返回地方,目的地定在贵阳。
作为一个兵,军营就是他的“海”。军人的情怀和责任感,便是他的“智”。可是,回到地方,“海”已不是那片海,“智”也必然有新的诠释。但在陈晓义心中,仍然认为两片“海”和两种“智”的关系密不可分。
水有源,木有根,陈晓义从小就有深深的军人情结,这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外公、妈妈、舅舅都是共产党员。外公是红军老战士,即便年事已高且罹患疾病,但只要提起红军,说到长征,老人眼里全是幸福的表情。
外公的故事让陈晓义心灵受到震撼,他要当一个兵的意愿也越来越坚定。党员的身份,无形中也成了他前行的动力。服役期间,他从班排干部开始,一步步走上团政委岗位,先后参加过演习对抗、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击冰雪凝冻等四个重大战役行动,五次立下三等功,先后被评为“优秀学员”“优秀班长兼教练”“优秀团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基层主官”“军区空军优秀管理干部”。
就这样,陈晓义当了27年合格的好兵,他对“兵”的感情渐渐上升为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
征战未涉足的“海”
人生,总会有几个新起点。2015年早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不同寻常的“海”的声音。那阵,陈晓义把战友们聚到一起,想叙叙战友情。
“退役后,在地方干得怎么样?”聚会进入高潮,陈晓义借机发问。岂料全场鸦雀无声,不少人欲言又止,还有的摇头叹气。有人告诉他,一位有12年兵龄的老班长,在部队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骨干,退役后却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
陈晓义被深深刺痛了,往昔的军旅生活,一幕幕在脑海中“过电影”。
“我所在的部队曾担负过专业技术兵种的培训任务,同时也是当地中小学的军训基地。组训、管训我都有经验,可以说驾轻就熟。”陈晓义选择熟悉的培训行业,作为创业突破口。
他把转业、退役的战友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支持。
2017年2月,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创办之初,只有陈晓义、杨声兵和梁敏3名退役老兵。公司确定了以“传播红色文化”为己任的定位,同时有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己不知,如何施教于人?”陈晓义带着另外几名老兵,开始了一次新的长征之旅,深挖贵州红色文化底蕴。一位参与者,列出了当年的行程表:
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2000公里,走遍了省内大大小小的28处红色遗址。从红军入黔第一城黎平,走到瓮安猴场会议旧址;再北上遵义,了解遵义会议详情,去苟坝寻找那盏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马灯;在险峻的娄山关,遥想伟人写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不朽诗句的场景;在辗转湍急的茅台渡口,仿佛听到当年塵战急的枪炮声……
不仅要走,还要听,更要学。
一路走来,他们走访专家学者、老红军、红军家属以及根据地原住民20余人次,积累下10万余字的调查报告。
走访期间,陈晓义组织战友聆听了省委党校教授关于《红军转战在贵州》《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等6场专题讲座。
心中有底又有数,4个月的挖掘之旅,形成了1至10天不同时间的特色课程和现场教学路线。公司很快推出课堂教授、现场教学、体验训练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形成了“上一次传统党课,看一批旧居旧址,重走一次长征路”等“十个一”特色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公司逐渐发展成拥有红色培训、拓展培训、企业培训、研学旅行四大特色板块,辐射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院校机构,年培训近万人的红色文化传播基地。
“兵”味十足的公司
对于公司的成功,陈晓义的感受是:“我们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兵”。走进公司,像走进军营。急难任务抢着上、一切行动听指挥、24小时在岗……这些在部队里习以为常的工作态度,让人明确地感觉到,眼下活跃在你身边的,仍然是当年龙腾虎跃的兵。每一个员工,照旧以军营的职务相称,没有职务的两个人见了面,也会充满感情地喊一声“老兵”。
“兵”味,吸引着越来越多退役军人去公司,已经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10人。
对为什么坚持“兵”味十足办企业,陈晓义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他说:“与地方相比,部队的思想教育、毅力锤炼、素质培养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让退役军人技有所用,长有所展,用部队的宝贵财富为地方建设添砖加瓦。”
陈晓义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公认,被评为“贵州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2021年,被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中国长安网评为月度“平安卫士”。同年12月,被评为“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之星”。
尽管企业经营得很红火,但积累的利润却没有多少。钱到哪里去了?除去公司运营的开支,剩下的都被陈晓义捐出去了。
有人统计过,陈晓义的公司创办以来,向社会捐款、捐物累计达46万元。这个数字或许不起眼,但人们从这家全由“兵”组成的企业,看到了一群“最可爱的人”的家国情怀和浓浓爱心。
陈晓义退役之后坚守初心的华丽转身,托起了一个永远在战场上拼搏的老兵的身影。我不禁认真打量着眼前这个永远保持着军人情怀的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脸真诚的微笑,甚至连迈开的步子都是每步标准的75厘米……我知道,军人情怀已经化成他涌动不止的英雄气,他还要在更广阔的“海”里搏击风浪。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