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专职网格员成为社区居民的“全职管家”
——黔南州三都自治县实现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罗春菊
  “作为黔南州最大的移民安置点,三都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有汉族、水族、苗
  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等民族。从各村寨搬迁而来的村民,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民族语言沟通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三都自治县城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平立彪感慨道,如今,在社区管理服务中能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回望来路,不忘初心,来之不易。
  三都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建有安置房51栋135个单元2860套,共安置人口2491户11761人,现有汉族、水族、苗族、布依族等13个民族的群众在此居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8.82%。如何抓好移民社区治理,是实现移民群众“安生立地”的重要保障。
  城南社区搬迁安置4年来,一直不断创新实践,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探索出一条“住得好、能融入”的移民安置区社会治理之路。2023年10月,城南社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今年2月,荣获黔南州“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五星社区称号。
   “多网合一”全覆盖
  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中,党建、社区服务、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各项内容千头万绪,如何将它们统一整合成“一张网”并实现“一网兜底”?城南社区给出了自己的探索——多元参与做实“多网合一”,让网格信息底数清、服务管理零距离、群众办事更便捷。
  走进城南智慧社区指挥中心,映入眼帘的大屏幕上是城南社区的楼栋分布图,另一旁是社区各类数据的实时动态表。“这间房屋在社区哪里,居住人是不是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这些信息都可以在社区指挥中心的数据库里一一显示。”指挥中心的值班网格员点开屏幕地图上任意一个楼栋图标,每套房屋和住户人员信息都详细呈现出来。
  “以前有困难,是我们自己四处找相关部门解决,现在只要扫下单元楼的诉求二维码或者微信群里说一声,就有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来帮助我们,在家门口就得到解决。”凤羽街道城南社区居民徐国标对社区工作非常认可。
  “基层治理从来不是社区的‘独角戏’,而是聚集多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通过多元参与真正做实‘网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延伸服务触角,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正在被逐一破解。”平立彪说,社区按照便于管理服务、就近就便原则,以楼栋、苑划分网格6个,建立了3个党支部,明确社区“两委”成员包保网格,配置专职网格长6名、网格员23名,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将综治、安全生产、社情民意等服务内容纳入网格事项,通过整合辖区资源,推动民政、卫生健康、应急安全等资源力量下沉网格小区,实现“多网融合、全科网格、一网统管”的格局,打通了社区惠民暖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聚力共绘“同心圆”
  “社区里‘僵尸车’较多,停车位紧张,要规范停车问题。”“小区的树枝能否修剪一下,影响采光还有安全隐患。”
  不久前,20多名群众代表和小区物业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就小区的环境优化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讨论,初步确定车位规范和修剪树枝等讨论结果,解决了居民普遍反映的问题。
  以心换心、方得民心。城南社区持续推进协商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行“自治+积分”管理模式,建立居民会议制度、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社区公约,推广居民议事会、民情意见箱等民主自治形式,构建“开放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合力办事、公开评事”的完整议事链条,鼓励居民全过程参与。实施社区居民“积分制”,推进各项议事制度落实,让社区治理工作从“独角戏”变为多方力量的“大合唱”。
  “我们提出好的建议被采纳、有效反映问题、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可以积分,换实用的东西,社区环境也是焕然一新。”社区老党员潘德智对社区创新举措竖起大拇指。通过“把好脉”“开好方”“治好病”三步走,一件件民生难题被摆上台面并得到“答案”。
  幸福社区“大合唱”
  “搬迁到这里后,政府很关心我们!逢年过节都会组织各种活动,端午节还组织大家一起包粽子。在这里生活可真是越过越有味、越过越幸福了!”每年端午节这天,群众潘大妹都会和网格员、社区居民、志愿者等一起围聚在城南社区感恩广场,一边包粽子一边唠家常。
  “新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我们几个老伙计经常约起打打牌、散散步,日子越过越踏实。”社区老党员、居民蒙永福在小区红石榴广场散步时开心地说。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增进共识,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态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城南社区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主线,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石榴文化广场等载体,建设集学习、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2053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户外增设4处文化活动广场、1个文体活动中心、多处娱乐健身设施……为居民提供了集学习、教育、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活动阵地,为文化社区赋能、为居民群众幸福“加码”。
  通过举办“红色、邻里、传统、节日”四种主题文化活动,利用少数民族端节、卯节、吃新节等,将水歌、马尾绣、蜡染等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搭建各族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组建的9支少数民族活动队,引导各族群众同台歌唱、同亭共议、同苑共建。
  截至目前社区已举办开展各类邻里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让居民在活动互动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构建“生人”变“熟人”,“陌邻”变“睦邻”的温暖邻里关系。在“邻里圈”织起“连心网”,社区用熟人联系熟人,用好人感染好人,“邻里圈”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实效,社区居民的“朋友圈”也在这一方天地中不断扩大。
  正是社区的“诚心、细心”换来了居民的“安心、舒心”。提到未来,平立彪说:“我们将采取更加扎实的措施,以更加精细的服务,让民族团结成为社区生活和谐幸福的底色,让各族群众在这里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过幸福生活。”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