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底蕴更深 底色更亮 底气更足
修文县强化思政教育培养时代新人
  ■ 通讯员 杨齐心 记者 张永霞
  “作为一名青年,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该怎么办?”5月15日,一场辩论话剧——《五四风云》在修文中学校园文化节上演。舞台中央,一张《巴黎和会》的照片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段岁月,通过学生们沉浸式表演,进一步涵育爱国情怀。
  这是修文县强化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缩影。
  近年来,修文县紧跟教育强国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根基作用,把学校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厚植学生底蕴、底色、底气,努力谱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篇章。
  用传统文化厚植底蕴
  走进修文县各学校,处处弥漫着浓郁的阳明文化氛围。走廊、雕塑、展示栏、壁画……阳明先生的故事、诗词、名言成了无声激励。
  “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阳明文化的显著特征,我们通过良知教育,培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修文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崔红伟说。
  为让学生立志,修文县各学校通过立志大会、立志宣誓及立志卡等方式,让志向化为行动,融入血脉。
  “全县各校调集精英,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整理阳明文化,编写‘良知教育’校本课程,如修文十小的《阳明文化进校园读本》、修文八小的《圣地新芽》、修文七小的《心的起点》、修文一中的《立志与成长》《立志与成才》等10余种。”修文县教研中心负责人陆再军说。
  “修文一中在《入学通知书》中明确规定,背诵《教条示龙场诸生》。学生通过明确目标和长期诵读王阳明经典著作,激发向上、向善的内驱力。”修文一中校长邓令说。
  在修文十小良知班,每天清晨,学生手捧阳明经典,端身正坐,齐声诵读,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在修文阳明洞,每年开展研学活动的学校络绎不绝……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铸就学生强大“中国心”,修文一直在探索。
   用革命文化厚植底色
  在修文县六屯镇中心小学,每年都有特定德育活动——重走长征路。学生们高擎红旗,排着长队,从六屯街出发,一路唱着红歌,步行10多公里到大木村红色教育基地。
  “红五军团进驻大木寨后,帮助百姓挑水、砍柴、打扫卫生,惩治当地恶霸,给百姓开仓放粮,深受人民喜爱。”在大木寨红色教育基地,孩子们边听边看,脑海里浮现出马背上的小红军、过雪山时牺牲的军需处长、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
  “红军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必然受到人民拥护。”听完讲解的学生曾德静说,“重走长征路,才知道当年的艰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历历在目,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另一边,每年清明节,乌栗小学的学生都会到在乌栗下硐扫墓。
  “1950年7月5日,朱庚申率征粮队由县城赴乌栗布置征粮任务。途经鸡蛋冲,遭百余土匪伏击。朱庚申率领征粮队员沉着还击,激战中,朱庚申腹部中弹,他强忍剧痛,继续指挥战斗。”乌栗小学校长周成余在烈士墓前回顾这一场景。
  “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的希望。”学生杨金飞说。
  “在校内,学校开齐、开足思政课程,同时发掘其他课程的革命元素。利用课堂主阵地,发挥数字化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将红色文化纳入学生作业、考试,确保教育教学效果。”崔红伟说。
  用先进文化厚植底气
  在修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学校鲜明标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少先队员和团员深刻铭记的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县学子融入骨髓的意识和行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严格按照小学阶段培养道德情感,中学阶段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高政治素养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崔红伟介绍,在小学和初中开设《少先队活动课》,每周一课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开展少先队活动,发挥少先队组织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引领作用,将思政课建设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立体化构建,打破思政教育时空限制。
  在修文一中,学生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是收听、收看《新闻联播》;在修文七小,国旗下的讲话主题常是“我的祖国”;在修文县小箐镇中心小学,参观镇内岩鹰山水库是学校不变的主题;在修文二小,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中国天眼”。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修文县将强化思政教育,继续发挥力量根基作用,培育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