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湄潭县:
“寨管家”管出乡村治理新风貌
  ■记者 姚强
  7月11日,已进入盛夏,走进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一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干净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整洁的民居院子里老人们悠闲地畅聊着。“这井然有序、和谐美好的村寨氛围,全靠‘寨管家’乡村治理模式。”村民石开心赞叹道。
  2019年以来,西河镇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村寨为单元,各种组织、各方资源有效参与”的“寨管家”微治理模式,助推服务群众精准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破解了乡村治理的难点和痛点。西河镇石家寨村以“寨管家”模式开展乡村治理的做法,得到了湄潭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因成效显著,西河镇石家寨村被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五部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随即,湄潭县全面推广此乡村治理模式。
  有事就找“寨管家”
  6年前,西河镇各村“两委”在乡村治理、基础设施维护、村容村貌管理等方面深感人手不足,如何解决成为困扰村干部的一大难题。
  “因镇政府和各村委人手有限,诸如涉及村民的自来水、通村进户道路管护、张家长李家短等小事情,无法万事俱细,成了众多村寨管理的难点。”西河镇党委委员朱毅坦言。
  谁来管?怎么管?一场讨论在西河镇展开。
  石家寨村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灵感,“能否借鉴村民办红白喜事时请‘总管’的方式,发动当地群众来协助管理?”一名村干部提出这一想法后,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随后,石家寨村“两委”摸着石头过河,采取“3+N”的管理模式,组织调解员、政策宣传员、保洁员等为村民办实事,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组织各家各户打扫卫生、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并为老弱病残群众提供代办服务。村里的调解员、政策宣传员、保洁员等开始成为某一方面的“总管”,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人管了,村容村貌极大改善,邻里关系也和谐了。
  石家寨村的经验引起了西河镇党委、政府的关注,经过仔细调研,该镇坚持党建引领,为该村搭建起自治共治平台,畅通渠道。因试点成效显著,2019年12月,石家寨村被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五部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0年初,西河镇将52个村民组重新划分成114个寨子,实行“1+5”管理模式,即1名镇或村干部+“环管事”“安管事”“水管事”“路管事”“礼管事”等管事员各1名,分别负责寨子的水、道路、环境卫生和安全等。同时,60名镇干部+50余名村干部分别对应管理相应寨子,“寨管家”的概念逐渐清晰,一个乡村治理的模式雏形逐渐显现。
  “四定”实现精准化
  “在‘寨管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出了采取‘四定’搭架构形式完善了这一乡村治理体系。”朱毅解释说。
  划定寨子,细分网格单位。以原有村民组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和群众习惯,按照地理相邻、居住相近各户纳入精准管理,着力解决因行政村管理幅度较大鞭长莫及、村民小组人员流动较大而导致的治理盲区问题。按照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原则,采取“一组一寨、一组多寨、多组一寨”等方式,科学划分村寨管理单元。
  选定管家,健全组织体系。创新采取“3+N”村寨组织模式,“3”指镇派1名干部、村派1名干部、寨选1名寨长,“N”指副寨长和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寨长和N名成员,采取“两推—选”(村“两委”推荐、村民推荐,所在寨子村民会议推选)的方式,从村民组长、“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退休返乡人员、复退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群众公认、组织认可、志愿服务的优秀村民中推选产生。由“3+N”成员担任寨子的“管家”,把镇、村、寨、村民组贯通起来,把党组织、自治组织联结起来,有效解决村寨组织弱、群众散、一人撑等问题。
  界定职责,明晰自治功能。突出“寨管家”基层自治主导地位,明确其“三讲三管三护”职责(讲情讲理讲政策、管水管路管卫生、护林护河护生态),确保生活垃圾处理、基层设施管护、邻里纠纷调解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具体事务找得到人管、随时有人管,有效解决村级管理职责不明晰导致的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
  制定机制,提供运行保障。按照每年预算每个户籍人口不少于9元的预算安排“寨管家”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县6元、镇3元),鼓励各村(居)整合集体经济、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等相关经费,为“寨管家”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便民服务等给予有力保障。建立“寨管家”与“群众会+”融合联动机制,根植村民自治理念,实现互帮互补、互联互通。
  “四直”打通“肠梗阻”
  西河镇采取此种“管家式”服务,让村民在生活中产生的想法、建议或矛盾纠纷,能及时找到人反映或述说,发挥党组织功能、服务补短板、强弱项的作用。
  直接联系群众,将“寨管家”与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有机衔接,以“寨”为网格,将全镇526名“寨管家”成员编入网格,按照“寨管家”“三讲三管三护”职责和党员干部“四访四问”工作要求,让“寨管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直插一线、经常深入群众,把党联系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每村每寨每户,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党的声音直达,以“寨”为网格,通过“群众会+”、入户走访等方式,持续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活动,把党的政策法规宣传到农村每个角落、每位群众,让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按照每月一次寨务会的要求,寨长们把政策法规“翻译”成土话,融入群众身边的案例事例、农业生产、生活常识中摆给寨民听。
  社情民意直通,采取在群众会上收集民意、入户交谈中征集民意、为民服务中获取民意、“坐诊”接访中汇集民意等方式,着力拓宽信息渠道,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建立“寨管家”民意信息直报制,及时反映建设性、前瞻性、警示性的社情民意信息,针对亟须反映的问题可直接报送决策部门,变民意、村务的“肠梗阻”为“直通车”。
  民事民意直办,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协助村级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推动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公开透明,村民自己的事自己干。建立“寨管家”问题台账,采取分类处理方式,对能够直接解决的问题和需求随来随办,不可直接解决的反馈至村,村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或呈报上级办理,有效减少了群众“花钱跑冤路”的问题。
  共治共享显效能
  “寨管家”基层微治理模式探索实施以来,湄潭县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取得了全面提升。
  “寨管家”治理模式推动了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将党组织和党员内嵌到村寨中,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依托“寨管家”畅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渠道,推动党组织科学制定乡村发展各项措施,凝聚党心民心,增强了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充分发挥“寨管家”的“头雁”领航作用,紧扣湄潭县六大特色产业,采取入户宣讲、“群众会+”等方式,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并释放土地资源活力,推动产业兴旺,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依托“寨管家”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带动群众广泛开展“一清扫两处理两维护”(清扫环境卫生,处理垃圾、污水,维护水、路),营造鸟语花香、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推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再出发,巩固和美乡村建设成果。
  探索“421”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推动村级组织议事在群众的“聚光灯”下施行,“寨管家”成了民间纠纷调解的“和事佬”,形成了大事党当家,小事“寨管家”的治理模式,提升了村民自主自治的意识。
  以“寨管家”为抓手,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与传统节庆、民风民俗有机结合,创新开展每月有主题(12月移风易俗主题月、3月产业发展主题月等)、每周有行动(村庄美化清洁行动、四访四问行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载体,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通过深入调研,2020年3月,湄潭县出台《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将“寨管家”这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进行全面推广。该县各乡镇、街道均围绕自身特点自主创新,将“寨管家”与美丽乡村建设、交通建设、坝区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了共治共享的局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