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惠水县芦山镇格我村:
善用“加减乘除”助力基层治理
  ■ 记者 罗翔
  “六月相约到蛮江,风吹稻叶粽子香;生态绿化风景好,四美蛮江新篇章。”走进惠水县芦山镇格我村蛮江寨的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闲暇之余,常听到村民用朗朗上口的山歌唱出感恩党的好声音,唱响今天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惠水县芦山镇格我村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工作举措,善用联动治理“加法”,勤用解困纾难“减法”,活用汇聚资源“乘法”,巧用移风易俗“除法”,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联动治理用“加法”
  多方联动融合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大格局,“网格+”,为民办事“细起来”。芦山镇格我村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邻里相通”原则,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通过干部驻网格、党员进网格等途径,划分全村网格3个、微网格14个。统筹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建立“活动之家”,建优建强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将党建服务触角延到群众身边,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00余次。
  “志愿+”,精神文明“强起来”。格我村不断深化“格物致知·我心向党”志愿品牌建设,在“五员治寨”治理模式基础上,搭建村寨“志愿服务网”,吸纳党员代表、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等力量组建政策宣讲、文艺文化、法律援助、应急处突等志愿服务队8支。以“主题党日”“文明实践”等为契机,开展农民丰收节、金秋助学、走访老党员等活动50余场次,助推文明实践在格我村“深扎根”。
  “生态+”,人居环境“靓起来”。围绕“一村一策一试点”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完善村寨卫生公约,从个人衣着、家庭卫生、牲畜饲养等方面进行约束。实施以户为单位的村寨卫生轮值制度,组织党员、群众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大比武”“一周一次大扫除”“你来查我来改”等活动10余次,逐步形成了“人人爱卫生、个个爱家园”的良好氛围。
   解困纾难用“减法”
  精简提质实打实干,激发自治自理大活力。格我村构建多元的综合性社会服务“微平台”,通过村委定点协商、院坝日常协商、田间地头流动协商等形式,进一步拓宽议事阵地。充分发挥乡贤寨老“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成立重大事项理事会,制定村寨议事规则,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月度召开议事会4次,变“你的事”为“大家事”,实现“众人事、众人议、众人定”。
  消解邻里矛盾。利用“四情一日清”“五个处置绝不过夜”等机制载体,全时段收集群众急难愁盼,村级精准“派单”,干部主动“接单”,确保矛盾纠纷问题“事事有人调解、时时有力调解”。探索实施“五老”调解模式,积极引导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战士、老教师等“五老”力量融入基层治理,打造最强“神经末梢”。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纠纷20余起。
  缩短干群距离。以打造“幸福格我”为核心,将困难群众、空巢老人、困境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作为帮扶重点,采取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子”的方式,认领群众“微心愿”,为群众提供“到家”服务30余次,架起了为民服务的干群“连心桥”。
  汇聚资源用“乘法”
  用好用活优势资源,释放各方合力大能量。格我村结合基层党建需求和社会治理需要,以“叶辛好花红书院格我书屋”为载体,整合原有农家书屋、图书、文化记忆物件、公共活动阵地等资源,优化书屋空间布局,紧扣一间阅读室、一支管理队伍、一批优秀图书、一本阅读台账、一张主题活动清单、一套管理制度的“六个一”标准,建设功能完善的村级书屋,为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学习、议事决事、休闲娱乐等新去处。
  乡贤力量融进来。坚持打好“乡愁牌”,积极探索新时代乡贤新作用,深入实施“三乡”工程,撬动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家乡回流。建立乡贤信息库,分类登记造册建档,“千方百计”调动乡贤力量融入格我建设。目前,格我村共收录各行业各领域乡贤36名。积极引导乡贤投身教育公益事业,点燃乡愁乡情和回乡干事创业激情,2023年,共筹集乡贤爱心资金1万余元,奖励优秀学子10名。
  项目资金沉进来。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将项目资金作为大力改善乡村面貌、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用活资金建设“造血”项目。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打造布依廊道、幸福墙、家业舍、同心园、望乡堂基础设施,不断扮靓村寨“颜值”。结合紫苏种植项目,探索“产业兴旺”路径,种植紫苏150亩,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万余元。
  移风易俗用“除法”
  落实落细工作举措,发挥三小机制大作用。格我村依托“一约四会”工作机制,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搭建“事前备案、事中介入、事后回访”全流程监督体系,做到红白喜事排查到位、违规操办劝阻到位,引导群众放下人情攀比的“面子”,拿起精神富裕的“里子”,共开展红白喜事“打招呼”5次,村内无滥办酒席现象发生。
  典型选树“除欲病”。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3次,通过“群众说、寨老论、榜上亮”的形式,挖掘培育10余名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不断将“榜样”作用发挥融入移风易俗行动,引导村民不做“旁观者”、不当“局外人”,让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成为“家务事”。
  宣传发动“除未病”。依托“山歌传唱新思想”特色品牌,探索用山歌的形式传唱文明新风,以文明餐桌、文明祭祀、婚育新风等为主要内容创作山歌6首,用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传就开的方式,把文明“送”到群众家门口,“种”在群众心里。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