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盘州法院淤泥法庭:
“四语”解纷促和谐
  ■记者 郑滔
  在盘州市人民法院淤泥人民法庭辖区内,有彝族、苗族、布依族等20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11.52万余人,占比50.75%,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实际工作中,淤泥人民法庭将司法实践与民族团结紧密融合,打造“淤泥枫语·红心护籽”党建品牌,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以“红石榴”青年先锋队为主体,创建“四语”解纷工作法,为构和谐创平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动枫语”搭起基层沟通桥
  淤泥人民法庭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为基础,联动基层治理单位整合力量拧成一股绳。积极构建“法庭+司法所”“法庭+综治中心”的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机制,进行委托调解或联合调解,2023年,一审新收案件数同比降低12.04%。
  为实现共建共治有机统一,与辖区104个村(居)签订司法服务协议,建立法庭与村(居)双向司法服务联系卡,由“红石榴”青年先锋诉前指导团根据村(居)邀请参与复杂矛盾纠纷的化解、对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和裁定、参与少数民族村规民约制定,推动无讼村居建设。村(居)协助法庭送达文书、接受法庭委托进行诉前调解,参与、推动岩博村、舍烹村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居建设无讼村居。
   “贴心双语”搭起群众连心桥
  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年长者多数只会本民族语言,更认可本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该法庭配置4名双语干警,提供“双语诉讼服务”“双语调解”“双语审判”等双语服务的同时,邀请乡贤、寨老参与民族村寨纠纷化解,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调解员双语优势,以互信互助为基础促成调解。
  居住在盘州市鸡场坪镇移山村的蒋某甲与蒋某乙是多年的邻居。2014年蒋某甲外出务工期间,蒋某乙在未告知蒋某甲的情况下修建房屋时将通往蒋某甲家的老路改造成自己的院坝,虽然蒋某乙在院坝之外预留一条小路,但已造成蒋某甲出行不便,双方多次协商均未能有效解决,多年来两家一直矛盾不断。2023年,蒋某甲修建房屋,双方因排水、修建厕所、道路通行等问题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互相指责对方过错,甚至大打出手,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
  移山村村委会及时将相关情况反映到淤泥人民法庭,请求诉前调解团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调解团介入后,双语调解员用彝语与蒋某乙拉家常,从两家亲戚关系出发,拉近双方距离,并以邻里和睦为着力点向其讲情理、释法律。最终蒋某乙同意蒋某甲从自家院坝中经过,并将自己位于蒋某甲家门口的土地在老路的基础上让出三尺给蒋某甲修路,从此,两家多年积怨消除重归于好。
  “温情法语”搭起解纷立交桥
  建立绿、黄、红三种台账分流提高解纷效率。绿色台账抓履行,经调解达成协议、预期能履行的标记为绿色,定期跟踪督促履行,及时兑现当事人权益,2023年,此类案件平均调解时间为3.06天,已督促履行完毕90件,占比32%;黄色台账抓调解,对调解有分歧、需要进一步做工作的标记为黄色,由员额法官指导进行调解;红色台账抓速裁,对无法达成共识的标记为红色,转入诉讼程序进行快立、快审、快结,2023年审理速裁案件733件,平均审理时间19.55天。
  常态化开展“青年法官乡村行”系列活动,每周一和周五改变“坐堂审案”,深入村寨了解民情民意,走在田间地头就地解纷。对邻里纠纷、土地纠纷、涉特殊群体纠纷主动到现场调解,与群众拉家常、讲情理、释法律。“红石榴”青年先锋队成立以来共调解纠纷652件,调解成功415件,调解成功率为63.65%,当场兑现金额300余万元。
  “民族俗语”搭起普法直通桥
  淤泥人民法庭在法治宣传中融入民族歌曲、服饰、语言、文字等元素,将民法典内容及村规民约转化为彝族山歌、布依盘歌的歌词,在当地民族传统节假日进行“山歌普法”。
  2023年,该法庭深入乡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5次,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法庭开放日活动2次,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巡回审理案件6件,其中一起被《一线》栏目、《今日说法》栏目制作成专题片播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