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村“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开展集体活动。 ■记者 张永霞
在遵义市绥阳县,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女性,她们不是“妈妈”,却用最深沉的母爱、最无私的陪伴,用心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她们时常奔走于田间地头、乡村小巷,努力给山里孩子一个温暖的童年;她们耕耘不休,学习不止,用专业技能和温情服务,全力打通关爱救助保护儿童“最后一公里”。
她们有的是养育师,让农村婴幼儿得到精心照护;有的是“童伴妈妈”,让山里留守孩子有了温馨的家。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暖心工作。近年来,绥阳县以“慧育希望”“童伴妈妈”“共美未来”“益童乐园”项目为抓手,以童伴之家(儿童之家)为阵地,不断健全县级横向联动机制,建立村级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监护网络,通过培育乡村女性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让农村未成年人茁壮成长、乐享童年。
用心呵护 情暖婴幼儿 4月28日,走进绥阳县旺草镇晨光村,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文化走廊和宽敞的活动广场,清澈的小溪穿寨而过。
不远处的“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里,2岁多的珩珩正在与小朋友们一起读绘本、做游戏、分享玩具,看着他积极融入集体,养育师胡明艳的内心泛起了涟漪。
“珩珩刚来中心时,说话吐字不是很清楚,爱出手打人,不愿意分享玩具,也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为此,我们为他制定了一套方案:每周2次现场活动,每周1次送教上门,锻炼孩子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慢慢地,珩珩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开始学着分享玩具,语言发展能力也有很大进步。”胡明艳说,如今,珩珩的变化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周边的百姓都愿意带着孩子来这里。
2022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携手开展“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旨在破解农村欠发达地区婴幼儿教育缺乏早期干预问题。作为贵州首个实施该项目的县,绥阳县十分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保护工作,将普惠性托育、儿童早期养育教育纳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局,成立“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办,通过培育本土养育师队伍,建立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提升家长育儿观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有着幼教工作经验的胡明艳,通过面试、实习等一系列流程,成为首批养育师中的一员。从中心选址确定以来,她全程参与打扫卫生、摆放玩教具、环境创设等,按照项目要求和孩子们的喜好,把中心装饰得丰富多彩。随后,挨家挨户介绍“慧育希望”项目实施的初衷以及0-3岁关键期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最终,她用精心设计的培训内容、专业的养育指导及耐心细致的服务赢得家长的信任。现在,中心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最受孩子喜欢的地方。
“孩子在这里有专业的养育师照顾,还能增长见识,学会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比在家里由我们老人带好多了。”一位孩子奶奶由衷地说。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像胡明艳这样的养育师,在绥阳县还有29名。她们扎根在最基层,为乡村儿童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也为我省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据绥阳县民政局局长邓显宏介绍,自首批“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落地绥阳县以来,有效提升了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填补了该县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补齐了短板弱项,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在绥阳县分两批共实施了15个项目点,涉及3个乡镇14个村(社区),惠及0-3岁幼儿及家长3000余人。
以爱陪伴 心系留守娃 “陈妈妈,您能帮我拍一张照片吗?”
“好啊!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你想拍照吗?”
“我想拍了放在那里,以后妈妈回来就可以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了。”
几年前,在绥阳县太白镇太平村“童伴之家”里,女童佳佳的这个简单心愿,让“童伴妈妈”陈敏一阵酸楚。这样的场景,虽然她已习以为常,但是每当听到孩子稚嫩真诚的话语时,她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随即,她一把揽住佳佳的肩,将她抱在怀里。
经过走访得知,佳佳还有一个妹妹敏敏,她爸爸在敏敏还未出生时意外去世,妈妈在敏敏一两岁时改嫁,佳佳和敏敏由爷爷奶奶照顾。佳佳妈妈改嫁后,孕育了一个孩子,可是在孩子1岁多时,孩子的爸爸又因病去世。两任丈夫的相继离世,让佳佳妈妈受到极大打击,经常以泪洗面。后来妈妈再次进入婚姻殿堂,又孕育了两个孩子。3个家庭5个孩子的现状,让妈妈根本无法顾及姐妹二人。
陈敏第一次到佳佳家里家访时,只见家里卫生条件差,两个孩子的衣服很脏,头发凌乱,眼神怯生生地不敢靠近。
对此,陈敏决定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她将两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女儿,手把手地教她们洗头、打扫卫生,为她们制定学习活动计划,带领她们读绘本、搭积木、做手工、玩游戏,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现在,姐妹俩会兴高采烈地拉着陈敏的手诉说自己的小秘密,会把第一个烤红薯和为数不多的小糖果留给她,每次家访离开时也会撒娇挽留……姐妹俩越来越开朗大方,成绩也在班上排名靠前,就连她们的奶奶都忍不住对陈敏感慨道:“你就是她们的妈妈!”
陈敏和佳佳姐妹的故事,是绥阳县实施“童伴妈妈”项目的生动写照。
据悉,“童伴妈妈”项目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5年10月发起的留守未成年人关爱项目。自2017年项目在绥阳县落地以来,该县围绕“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模式,为每个项目村招募一位专职“童伴妈妈”,打通关爱保护农村儿童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县有20个“童伴妈妈”项目点,为留守、困境未成年人提供日常家访、亲情陪伴、心理辅导等服务。2023年12月,绥阳县“童伴妈妈”项目获“标杆示范县”“优秀传播县”称号。
与此同时,“童伴妈妈”们通过定期组织亲子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及开展阅读、绘画、手工、棋类等日常活动,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童伴妈妈”的关爱照顾、同龄孩子的相互陪伴,驱散了萦绕在山村留守、困境未成年人心头的孤单感觉,让他们在学习成长的同时,收获了纯粹的快乐和真挚的情感。
整合资源 铺筑幸福路 在风华镇溪源村,孩子们在养育师的带领下,用一块毛巾将圆球运送到指定位置,笑声响彻屋外;在蒲场镇大溪村,“童伴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绘画、下棋、做手工,忙得不亦乐乎;在洋川街道南街社区,志愿者与孩子们在铺开的游戏垫上做游戏,其乐融融……孩子们的笑脸,在一个个“她力量”的帮助下灿烂绽放。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近年来,绥阳县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织牢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着力构建覆盖县、乡、村、网格四级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弃婴孤儿有人抚、残疾未成年人有人扶、困难未成年人有人助、留守未成年人有人护、普通未成年人有人帮”五有工作目标。
为做好女童保护工作,绥阳县由县级女性领导带头,科级及以上女领导包保学校,全县女干部“一对一”结对包保无女性监护人留守女童,每月至少1-2次到包保女童家中走访,并联合学校、企业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学业辅助、物资救助、志愿服务。
同时,绥阳县将“童伴妈妈”项目融入县未成年人保护“七位一体”总体布局,依托县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机制,与绥阳县人民检察院、县教体局、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妇联、团县委等县级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建立密切横向链接机制,通过“检察官+童伴妈妈+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以留守、困境未成年人需求为导向,紧扣当前涉及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相关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人法律法规、防溺水、防性侵、防校园欺凌、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知识宣讲,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个个感人故事,一项项暖心举措,正是绥阳县凝聚多方力量,让爱温暖每一颗童心,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铺筑幸福大道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