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光平
【代表感言】我将学以致用,把近年来学习的专业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普定县水井村成立乡村振兴农特产品孵化中心,把该县的农特产品通过技术研发、包装升级、品牌打造变成标品,把该县的优质农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推向市场,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从事农业,首先就要有吃点苦的思想准备。我个人认为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挣到钱,这是乡村振兴的根基!”4月29日,在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一间民房里,“90后”安顺市人大代表黄露向记者讲述了7年来,自己引领当地老百姓如何走上“黔货出山”发展之路的历程。
2015年,黄露大学毕业,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跟大多数“90后”一样选择了回乡创业,回到家乡普定县化处镇。
“我出生在农村,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有一种特殊的情怀。”黄露回忆说,她在当地县城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乡镇采访,目睹地方经济发展落后,许多家庭的青壮年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年幼子女成为留守未成年人、年迈长者饱受儿女不在膝前思念的煎熬。“每一次进村采访,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心痛之旅。”
“为什么我就不能搭建平台,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有班上呢?”2017年8月,黄露辞去工作,到云南学习取经。那些日子,她白天向常年干农业的师傅们学习种植方法,晚上就拼命看书查资料。
2017年12月底,黄露在普定县黄桶街道办事处后寨村挂牌成立了贵州大黔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流转土地,建起现代高效大棚300亩,全部安装了喷灌设施,又建起260亩的韭黄露天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成为普定县最大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公司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还把传统的农民工人转变成了农业技术工人,可带动周边老百姓1000余人参与务工,长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公司每年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200余万元。”
“我们后寨村基地现在有固定工80人,春季育苗期可提供近300个务工岗位,产业带动周边老百姓1000余人参与种植,惠及脱贫户85户。”黄露欣慰地说,如今后寨村依托公司300亩现代高效大棚的“产业风景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被评为“最美乡村”。
“过去,我常年在外务工,无法照顾老人和子女,后来公司招工,我就回来了。”公司的管工陈开敏说,她每月固定工资3500元,年底还有奖金,2022年家里就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
“我年纪大,又没有文化,没有想到现在还能够有工资领。现在说起话来腰杆都硬了。”后寨村的廖茂琼老人对黄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在公司从临时工变成了技术工人,现在每月可以领到2800元工资。
“我们还延伸产业链,将产业与旅游相融合,有效拉动当地旅游发展,促进农户多渠道增收。”黄露介绍,2021年3月,她在普定县定南街道陇财村成立了贵州云黔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21亩种植食用玫瑰,采集玫瑰花瓣作初加工成玫瑰花酱,发往云南及广东等地销售,季节性务工每天可就业50-100人,固定性岗位15个。每年4月至10月开花季节,每天都会有数以百计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旅游。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2021年11月,因群众信任,黄露先后当选为普定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安顺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从“女农人”变成了“女代表”。
为了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黄露积极参加安顺市、普定县人大组织的代表培训学习,学习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多样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理论水平。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的头衔,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黄露说道,她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现状,倾听他们在工作就业、生活学习、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诉求,通过实际调研,联合当地多个部门以实际行动去解决存在的困难,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