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胜平
【代表感言】青春逢盛世,拼搏正
当时。作为一名“90后”,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感到无比骄傲和幸福!在今后的工作和履职中,我将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装小动物,要挑选3个月的竹子;制作竹编画,要挑选1年的竹子;制作全竹包,要挑选8至9年的老竹子……”4月25日上午,杨昌芹以如何选竹为主题,在赤水市大同镇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进行的授课,赢得了65名参训学员的阵阵掌声。
杨昌芹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8年来,她带领当地村民把300多种竹类、面积逾132.8万亩的竹林变成了“绿色宝库”和“生态银行”。回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杨昌芹打开了话匣子……
“我于1990年出生于印江自治县,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姐妹三人艰苦度日。15岁那年,为减轻母亲负担,我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外出打工。”杨昌芹回忆道,凭着对竹编的好奇,2007年她从印江自治县来到赤水市学习,于是从此与竹编结下不解之缘。
竹编是一门复杂的工艺技术,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刚学习时,由于把握刀的力度不准,轻了削不下,重了割到手,甚至边做工边流血都是常有的事。”杨昌芹说:“但是只要是我认定的事,我就会坚持到底。别人花1天时间,我就花10天时间,直到成功为止!”
一根竹子,要经过选竹、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之后,才能变成花瓶、茶壶等精美的竹编艺术品。杨昌芹介绍,要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的竹丝,再精心编织,最后装裱,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2012年5月,杨昌芹在大同镇注册成立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竹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加工,兼顾文化旅游商品的销售,创立了“极竹堂”品牌。除此之外,她在继承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还根据现代人审美及市场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竹编书画”“竹编提包”“瓷胎竹编”等系列竹编作品,深受市场青睐。
“不管订单多大,对产品的要求从不含糊,公司严把质量关,7天内无条件退货换货,每位员工都有一个编号,依据编号进行质量监测。”杨昌芹介绍道,“极竹堂”是为竹编产品注册的商标,这个商标时刻提醒他们,要坚持不懈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让赤水竹编享誉海内外。
从学手艺、谋生计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8年来,不断“充电”学习是杨昌芹的常态,每年她都要自费到上海等地高校学习美术设计,希望能将时尚设计和竹编技艺结合,让非遗真正做到“活态”传承。
目前,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已达2000万元人民币,拥有34项注册商标、12项发明专利,多款产品被列入国家级扶贫产品,带动帮扶了当地570多人增收。杨昌芹先后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细数着这些,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说:“我提的包,戴的手镯、耳环,都是竹编,竹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我要让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帮助群众增收,带动群众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绿色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