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阳(左一)与其他民警在乌蒙大草原巡逻。 ■ 记者 喻玉
“他扎根基层30余载,兢兢业业,默默坚守,不曾有一句怨言。”
“大家心情很复杂,不舍得他退休,又觉得该让他休息休息。”
“他是我儿时的榜样,现在仍然是。”
…………
四月芳菲,春意盎然。记者穿梭在崇山峻岭中,沿着蜿蜒小路,来到位于盘州市坪地彝族乡莫西里村的坪地派出所。只为探寻“乌蒙草原守护者”民警石向阳的故事。
一枚螺丝钉发挥关键作用
乌蒙草原上,茫茫绿色中,有一个身影,四处观察,步履不停。
石向阳,男,1989年参加工作,30余年来一直扎根乌蒙草原旁的坪地派出所。他充分发挥螺丝钉作用,在所里各个岗位锻炼、成长,为其热爱的公安事业奉献青春,为守护一方安宁贡献力量。
“作为基层一线的派出所,平时化解群众矛盾较多,大多是家长里短。石向阳是土生土长的坪地乡人,经常与辖区群众沟通,把他们当作家人看待,长时间的调解日积月累下来,让他在解决群众纠纷时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据坪地派出所教导员陈奇杰介绍。
2007年春季,石向阳在办理一起邻里纠纷引发的伤害案时,当事人双方态度都比较强硬,都认为是对方的错。
犯罪嫌疑人非常不配合调查工作,认为自己家的人也被打伤了,为什么反而成了犯罪嫌疑人,而对方却是受害人,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突破口在哪里?
通过走访调查,他发现当事人双方原来是亲戚,关系不怎么好。后因在建房屋时地界不清,双方都认为是对方占了自己的土地,互不退让,这更加剧了矛盾激化,导致发生斗殴。找到来龙去脉后,石向阳找到村委会核实了两家地界,发现受害人家确实占了嫌疑人家的部分土地,但房屋已经建好,拆掉的话可能会导致两家矛盾越积越深,为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他向所里面建议通知双方调解。当天,他摆事实,讲道理,从情理出发,一点一点地讲透,直面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最终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赔偿了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得到其谅解,化解了邻里间的矛盾。
这起调解只是石向阳工作的一个缩影。工作以来,他经手过几千件情况复杂的矛盾纠纷,面对实际情况,他耐心分析,认真梳理,勇于实践。如今,他已成为所里的“行家里手”。
民情日记本见证成长
走进石向阳的办公室,右侧柜子里大大小小的会议本引起了记者注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工作日记本,我每天都记录,有各类接处警、化解矛盾纠纷、户籍办理情况等,方便工作查询资料,这么多年来,它们可帮了我不少忙。”石向阳说道。
从1989年石向阳成为一名公安民警以来,共记下民情日记30本,近百万字。这里面既有群众家里的点滴小事,也有影响社会治安的关键大事。
“沈某某与其家人发生房屋归属权纠纷,双方一言不合发生肢体冲突……”
翻开最新的日记本,上面详细记录近几日接处警情况,事件发生起因、经过、联系人方式均详细、清晰地呈现着。
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千家万户的事,日记本堆得越来越高,石向阳业务能力也越来越强,与群众关系也越来越好。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总能看到那抹藏蓝身影,他工作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我们的平安。”蒋底村二组村民高安玉说道。村里大部分人都认识警号028921的“石警官”,若是发生纠纷或什么可疑情况,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找他。
涓涓细流润民心。30余载,提起石向阳,其包干过十几个乡村的群众对他评价颇高。
群众笑脸是最大幸福
2014年的一个晚上,石向阳接到群众报警电话,称其经营的小卖部现金被盗。
他立即赶赴现场,通过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疑似他的远房亲戚,他立即打电话核实。
“开始她不说实话,当我陈述事实后,才坦白是见财起意……”回忆起当时办案经过,石向阳说道。而后,他严格按照办案程序,将他的远房亲戚送到拘留所。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业30余载,他始终坚守初心,用汗水书写平安答卷。
崎岖山路上,克服凝冻,跨省追捕命案要犯;盗窃现场,只凭一个电话号码,便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将其成功抓获;大年三十夜,他主动顶替外地同事值班,调解夫妻家庭矛盾……
30余载,他始终为守护人民安宁而奋斗。
曾获得六盘水市公安局三等功;参与办理的专案获得盘州市公安局五次嘉奖;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被中共盘州市公安局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一张张荣誉证书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曾经有过可以离开的机会,但我舍不得这方土地,漫长的相处让大家的心越来越紧密,收获他们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虽然没有多久就要退休,但我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让信任我的人失望!”石向阳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