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法治小摊”进集市
  ■记者 牟岚
  “卖粑粑,糍粑、黄糕粑……”“买春联、买春联,福气到眼前……”“杀土鸡喽……”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这天是贵阳市乌当区下坝镇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转转场”,下坝司法所所长宋俊起了个大早,和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同志一起,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放上印有民法典相关知识、预防电信诈骗宣传、乌当区法律援助中心电话、乌当区司法局电话等内容的小册子、提包、塑料袋等物品,一边宣传一边向群众发放资料。
  “老人家,这是民法典,里面有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不认识字没有关系,领回家让家里的年轻人读给你听。”“孃孃,拿个袋子去装年货,陌生电话一定不要相信!”“这是我们的法律援助电话,如果被拖欠工钱什么的,只管来找我们援助哈,不要钱……”宋俊一边招呼一边发东西给来赶场的老乡们。
  “老宋,又是你啊。”今年59岁的宋俊本来就是这里的当地人,又前前后后在下坝司法所干了20多年的工作,和当地群众非常熟悉,很多人都主动和他打招呼。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所的所长,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我的基本职责。”快到中午了,桌面的资料还有一些,“我再去发一下。”他手里拿着资料,走到摆摊设点的摊位前,挨个分发给摊主们。“老王,拿个袋子装东西,读一下上面的内容”“小陈,你也学习一下”……
  “老宋作为一名从事司法行政工作近28年的基层干警,一直在基层司法所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尤其是在人民调解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和一定的经验。”乌当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28年来,老宋最高每年调解和处理150件矛盾纠纷,最低80件,平均每年调解矛盾纠纷120件左右,28年共调解3000余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
  谈起人民调解工作,不善言辞的老宋打开了话匣子。他认为,当前随着时代的变化,矛盾纠纷早已从以前单一的邻里纠纷等发展成为了以土地、林地、征地、拆迁、经济、婚姻家庭、劳动工资、工程承包等为主多元纠纷,调解难度越来越大,对调解员队伍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鉴于目前调解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他提出了建立两支队伍的构思:建立一支专业的调解队伍。充分发挥网格员、联户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挖掘乡村一级德高望重的先生、有威信的老村长,成立一支由镇、村、组三级人员组成的固定调解队伍,多渠道进行培训,提高调解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一支流动性的调解队伍。整合镇村法律顾问,组建一支流动性调解队伍,主要针对各镇的疑难、重大矛盾纠纷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调解处理。
  “我今年已经59岁了,很快就要退休,希望在退休前下坝镇能建起这两支人民调解队伍,这样我也还能参与一程,给大家带一程路。”谈起未来老宋说道。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