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教室安装的护眼灯和坐姿矫正器。 ■ 记者 张永霞 通讯员 李静
眼睛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传递信息的门户。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视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日,贵州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现场观摩会在黄平县举行。作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之一,近年来,该县坚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家庭防控和学校防控相结合,通过对儿童青少年视力防控进行监测、为学生配发坐姿矫正器、改善教室照明设备、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体育锻炼、兴趣社团活动等多项举措,用心呵护孩子们的眼睛。
开展特色活动 筑实防控“篱笆墙”
“小朋友,手洗净,不用脏手揉眼睛。”9月26日,在黄平县示范幼儿园,老师和幼儿齐唱《护眼歌》,琅琅歌声配合着小眼睛转动,有效缓解幼儿的眼部压力,引导幼儿正确用眼。该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讲故事、听儿歌、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连刨带挖,刨出一个硕大的“红薯王”;脚踩铁锹,挖出粒粒饱满的花生……9月26日,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开心农场”劳动场所里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一堂紧张有序的劳动课。为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该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特色,开辟校内外劳动场所,在松土、播种、管护、收获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光荣,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放松眼睛、保护视力。与此同时,结合地域特色及学生年龄特点,该校还在课间操上下足了功夫,将芦笙、板凳舞、竹竿舞融入“阳光大课间”,严格落实“一课两操”、阳光体育活动和“双减”等一系列工作。
“每周的泥哨课是我最期待的社团课程,通过拿捏、塑形、绘色,不仅让我们学习了非遗文化,还让我们劳逸结合,放松自己。”旧州中学高二(11)班学生彭慧武说。据了解,该校以创建省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契机,开设泥哨、苗绣、蜡染等特色课程,学生在色彩搭配、针线走动、图案的构建过程中,动手又动脑,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缓解了视力疲劳。
……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上升趋势,面对严峻的形势,黄平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基本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校校有品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据黄平县教育和科技局体卫艺专干罗万贤介绍,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和健康水平,全县各个学校还着重打造“劳动基地”,科学合理安排双休日、节假日“体育家庭作业”,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让护眼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实筑牢防控“篱笆墙”。
着力基层建设 配齐监测“设备妆”
走进黄平县湖里中学任意一间教室,一排排护眼灯明亮而不刺眼,开关时光照变化有缓冲,用眼舒适。
“现在的教室比之前更亮堂,黑板也看得更清楚,坐在教室学习很舒心。”初三(12)班学生胡雅婷说。
“我们从教室光照度、均匀度、频闪、眩光值等方面着手,改善了传统的荧光灯频闪、光照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打造健康的光环境来预防学生近视。”湖里中学负责人张光富告诉记者,作为黄平县“教室护眼灯”改造工程试点学校,该校不断改善教室、宿舍、图书馆和阅览室等场所的采光和照明条件,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除了改善教室照明设备,黄平县还统一制作《黄平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近视防控工作自查报告表》,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室、功能室、卫生室、视力测试设备等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同时,投入资金为各校配置串镜,补齐视力检测设备短板,定期对学生的视力进行监测,让家长、学校及主管部门随时了解学生视力变化情况。
强化督导监测 规范矫正“小眼镜”
数据显示,黄平县儿童青少年各学段近视率逐年降低,从2019年的42.98%下降到2022年的37.2%,较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的53.6%下降16.4个百分点,达到了近视防控的预期目标。
为进一步规范矫正“小眼镜”,黄平县建立学生智能视力筛查防控系统,通过“黄平县青少年视力防控中心”定期对学生视力进行监测,依托学生智能视力筛查防控系统,以“大数据监测+家庭防控+学校防控”实时了解学生视力变化情况,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我们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县级绩效考核,力争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0.7%以上。对工作做得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对连续三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追责问责。”据黄平县教育和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兴国介绍,今年以来,该县实行学校、社会、主管部门“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整体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作为学生用眼护眼的考试关口来抓,建立学校预防近视督导评估考核制度,与各校签订《黄平县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责任书》,以校为单位严控学生近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