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优化大环境 沟通更融洽
——贵州多元化推广普通话宣传工作见实效
  ■ 记者 杨情丽
  打破地域隔阂、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各地区交流合作……如今的贵州因脱贫攻坚改变了经济社会面貌,让更多的群众实现了走出深山、奔赴小康的华丽转身。
  贵州作为多民族、多方言的语言资源大省,一直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当成关系国家整体利益和全省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省语委和省教育厅坚持普及抓短板、服务抓能力、治理抓机制、保障抓党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校园、走进基层、贴近乡村,将普通话推广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好“布局棋” 优化推广普通话大环境
  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部署;
  印发《贵州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
  ……
  语言文字是国家的软实力。为让沟通更融洽,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广泛凝聚推普工作合力,展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成就、优秀语言文化和语言科技成果,全方位推进语言文字工作。2021年起,省级财政每年设置语言文字工作专项经费,保障语言文字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安顺市普定县实验学校校园里,教学楼、足球场、楼道、教室等地随处可见推广普通话相关宣传标语、宣传视频及作品展示等,充满浓浓的普通话推广宣传氛围。伴随着秋日的清风,教室里传来了琅琅读书声,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正用标准的普通话齐声朗读课文《观潮》。通过诵读活动和一字一句的辅导释义,培养同学们能够自信、规范、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文字政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宣传推广普通话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而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基础。”该校副校长杨从霞说,下一步,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其实,推广普通话只是安顺市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安顺市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放在全市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积极创新工作举措,让学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工作主阵地作用,让教师当好语言文字工作的引路人,让学生争做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者,积极营造全民使用普通话的良好环境。截至目前,安顺市共创建3所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45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66所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下好“关键棋” 练好推广普通话基本功
  “一颗中国心,一口普通话。”9月14日,记者走进黔南州瓮安县瓮安八小,看见学生王诚庆正在练书法。
  “为了锻炼我的普通话,五岁时父母就送我去学习播音主持,在日常生活中,家里沟通都是普通话。”年仅十余岁的王诚庆说话时,标准的普通话和端庄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
  “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强,在他们这个阶段,是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而且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更有利于营造一个‘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瓮安八小党支部书记、校长江安萍介绍,为精准用力、全面推广普通话,学校成功探索“专业人员指导老师、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家长”的三级培训模式(简称“小手拉大手”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黔南州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这里的留守未成年人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几乎不说普通话,有的甚至听不懂普通话。
  为更好地推广普通话,黔南州教育局坚持“从娃娃抓起”、从校园抓起,鼓励孩子从小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同时,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普通话培训和中小学青年教师“两字一话”基本功大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示范建设等活动,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截至目前,黔南州共培训教师、国家公务人员上万人,创建县级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800多所,县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0多所,州级80多所,省级40多所,国家级近10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至全州各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每一个村寨,近十万人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90%以上的学校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有了提升。
  “普通话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书写推广到黔南每一角落。”黔南州语委主任、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丁毅说。
  下好“长远棋” 提升推广普通话软实力
  “不说普通话,人家就不晓得你在说啥,怎么会来买你的东西?我也要好好学!”9月15日,遵义市正安县芙蓉江镇保龙社区丁家山组热闹非凡,年过七旬的丁老伯感慨地说。现场,来自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产业学院的师生正手把手地指导村民用电商经营打开网络销售渠道,让乡亲们掌握电商销售手段,再鼓励大家结合普通话推销技巧,把丁家山的盆景、橙子和耙耙柑,推向全国各地,直(间)接影响了农民、教师和学生超过1000余人。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搭建了村民与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
  “几年前,一些少数民族儿童还说着略显生涩的普通话,如今普通话说得十分流利,交谈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遵义市语委办干部、学前教育教研员张蓓蓓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和边远山区人民来说,普通话就像一座“致富桥”,不仅是他们与外界沟通联系的工具,更是打工创业所必备的重要能力。
  只有语言通,才能文化通;只有文化通,心灵才相通。
  而今,面对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如何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难题。
  为此,贵州省精准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双培”和“推普兴乡”行动,将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相关要求融入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力度,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走深走实。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