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暑假“安全关”不能失守
■ 孔德淇
  进入七月,各地中小学校陆续放假,“暑期档”正式拉开帷幕。夏令营、研学游、野外露营等活动精彩纷呈,让今年暑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对孩子安全的担忧。
  随着暑假的到来,孩子们放下沉重的学业负担,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然而,部分学生往往会过于沉浸其中,忽略身边潜藏的危险。据调查显示,暑假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孩子意外伤害集中、高发的时段。暑假“安全关”不能失守,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的假期,亟待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协同发力,让孩子们远离危险,筑牢安全防护墙。
  学校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讲解安全知识、灌输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救技能,助力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风险,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北京,学校在暑假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重点涵盖交通、食品、水上安全等领域;在江苏南京,学校在举办暑期活动前,积极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在山东青岛,学校以安全进校园等活动,丰富学生在安全方面的理论认知和亲身实践……这些做法均表明,抓安全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搞应急演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有引导孩子在实践中提高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确保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
  家校衔接得当,暑期安全才能不“掉线”。家长作为孩子暑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时刻关注孩子安全,合理安排暑期生活,了解他们的行踪动向。当孩子情绪波动大或感到焦虑时,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排忧解惑。
  家庭虽然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但也是“危机四伏”的地方,需要告知孩子不要在飘窗、阳台、围栏上玩耍和攀爬,不要向窗外抛物,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电器等安全常识。除了居家安全,外出旅游时,家长更应重视孩子的看护,避免让其独处游玩,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确保他们不会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冒险或者误入危险区域。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共同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对于不同的游玩场景,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监护。例如,在临水游玩时,要求孩子们穿着救生衣,保证自身安全;而在高山徒步时,提前了解路线和天气情况,携带必要的装备和药品,确保行程安全。
  系好暑假“安全带”,还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一方面,要加强对重点公共场所的安全监管,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短板。政府要协调组织教育、路政、公安、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孩子出没场域隐患排查,真正把各类安全风险扼杀于萌芽状态。比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防止人身事故的发生等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宣传。在河流、水库等水域周围设置安全警示牌,播报防溺水语音广播,发布安全教育短视频内容,做好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等作用,打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让孩子们充分掌握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界的关心呵护。期待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充实的暑假!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