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关注
第04版:综合
标题导航
舞蹈大赛 精彩纷呈
深化协作 助推发展
“典”亮童心 廉润成长
让书旅行 让爱传递
让孩子成为家庭交通宣传员
趣味减压迎高考
考前“锦囊”助考生轻松上阵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前“锦囊”助考生轻松上阵
■ 记者 杨情丽
十余载苦读,三年奋斗,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周时间,考生们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那么,临考前,考生该如何调整心态,让身心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家长又该怎样给孩子助力?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的底线?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老师和专家,给高考生们送上考前“锦囊”。
调整心态 轻松迎考
答题思路不清晰、精力不集中、烦躁苦闷⋯⋯高考临近,很多学生为出现这样的现象而感到焦虑。看到其他同学专心学习、不停地刷题,自己却越来越紧张。
“相比学期开始时的精神状态,近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紧张,甚至有的孩子非常焦虑。”从事教育行业十二年的遵义四中语文教师丁鹏告诉记者,每年5月到6月初,很多学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所谓的答题“高原期”(即在高考冲刺状态中,考生到达身体体能极限,出现记忆力衰退、焦虑、厌学、烦躁,成绩急剧下降等现象)。尤其是经过一模、二模后,成绩波动稍大的孩子,心理压力极大。学校老师也是严阵以待,督促学生好好复习,并时刻关注大家的心理状态。同时,学校通过开放心理咨询室、发泄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举行拓展式主题活动,为学生舒缓压力。
“高考命题都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临考阶段,回归课本,深挖定义,是高考备考的必经之路。”丁鹏表示,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大考临近,学生要适度自信。同时,他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度运动,比如散步、跑步、打球、跳绳或在阳台上做操等,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大脑。此外,同学间进行适度交流,对增强信心、减缓压力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要处变不惊,防止疲劳。过度疲劳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不利于考试时水平的发挥。与此同时,还要训练自己面对困难时,能冷静地进行分析、判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比如,面对试题的难易,要有“人难我难,我不怕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的心态。
拒绝焦虑 平常心对待
“复习得怎么样了?”“别紧张!”“放轻松!”⋯⋯临近高考,这可能是大多数家长都会反复叮嘱考生的话。面对孩子人生转折点,家长们会特别在意重视,甚至有点紧张焦虑,普遍会有共同的困惑——该如何给孩子心理助力?
“首先,家长需要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讲师、教育学博士,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骨干教师冯寅认为,家长不能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这样才能让孩子在高考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更好地应对考试。
冯寅建议,家长们可以适当地表达对孩子高考的关切和支持:一是可以有小而特别的仪式,比如面对面、写纸条或书信等方式给孩子点赞比心、加油打气;二是可以为孩子准备营养可口的饭菜、心仪的小点心或者小礼物等惊喜;三是孩子复习时静静地陪伴,或陪孩子散散步、聊聊天等。
“每个人都有心理弹性,孩子们会在经历中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疗愈。”冯寅呼吁家长们在保持关注和支持的前提下,多给要高考的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这样,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今后再遇到其他问题也能自己妥善解决,真正成人成才。”
提高警惕 摒弃侥幸心理
“高考真题绝密答案”“分数不够,花钱保录取”“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急扩散”⋯⋯每年高考来临时,考生们忙着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诈骗分子也跃跃欲试,忙着布置各种“陷阱”。他们借助家长和考生的焦虑情绪,围绕“高考答案”“押中真题”“作弊器材”“替考代考”“内部指标”“机动计划”“低分高录”等套路,引诱家长和考生上当,借此窃取个人信息,实施电信诈骗。
“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找‘门路’,结果人财两空。因此,在家长和考生紧张备考之际,需小心防范‘高考诈骗’,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高考诈骗’的发生率。”广东星辰(贵安新区)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海涛说,“《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据陈海涛介绍,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针对性越来越强,成功率比较高。针对高考来说,从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到走进大学校门,中间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设计成骗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网络电信诈骗,受害人损失的往往只是钱财,但对于“高考诈骗”,考生父母损失的不仅仅是钱财,还可能因此误了孩子的前途,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针对“高考诈骗”问题,陈海涛建议,每年政府部门、媒体及相关专家可在公开渠道揭露骗局,以此提醒广大考生;学校可组织开展普法宣传主题教育,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为课题,让学生学习一些法律常识,防患于未然。此外,家长和考生要保持冷静头脑,认真备考、报考,根据成绩合理规划未来目标,切不可被天花乱坠的骗局迷惑,触犯法律,得不偿失。如若遇到这种事,不妨留个心眼,多思考下,问个究竟,或向媒体、权威机构征询意见,也就不会轻易被骗。再者,面对纷繁多样的择校路径,考生和家长都应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得失心,在成绩、能力限度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校,切勿心存侥幸。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